阅读记录

《[水浒]你在教我做事?》

22. 孤身入汴梁

割袍断义,转身离去。那一刻的决绝,如同冰冷的铁水,浇筑在宋清的心头,隔绝了所有退路与温情。他沿着那条早已勘测好的、位于后山“一线天”的隐秘小径,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对地形的熟悉,在崎岖陡峭的山石与密林中艰难穿行。

身后,梁山泊的喧嚣与纷争,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变得越来越遥远,最终只剩下耳边呼啸的风声和脚下枯枝断裂的轻响。他没有回头,也不能回头。他知道,从割断袍袖的那一刻起,他与宋江,与那个他曾试图守护的梁山,便已站在了命运的对立面。

几日几夜的跋涉,风餐露宿,躲避着可能的追兵与沿途的官军哨卡。他褪去了梁山头领的服饰,换上了寻常书生甚至略带落魄的行头,用泥土略微遮掩了过于出色的容貌,将那份与生俱来的清冷气质内敛,努力让自己融入这乱世流离的众生相中。

他的目标明确——东京汴梁。

那里是漩涡的中心,是权力的顶点,也是决定梁山命运最终走向的地方。他无法在梁山内部阻止招安的洪流,那么,就深入这洪流的源头,在朝堂之上,在权力的缝隙之间,为那些注定要被牺牲的兄弟,谋求一线生机。

这无疑是与虎谋皮,是刀尖起舞。他孤身一人,无兵无卒,唯一的依仗,便是对“未来”的先知,以及那份在暗夜执棋中锻炼出的冷静、谋略和决断。

数月后,风尘仆仆的宋清,终于站在了汴梁城外。仰望着那巍峨高耸的城墙,车水马龙的繁华,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与梁山泊截然不同的、属于帝都的奢靡与威严的气息,他深吸一口气,清冷的眸子里没有任何波动,只有一种近乎凝固的坚定。

他需要一个身份,一个能够合理存在于汴梁,并且有机会接触到权力核心的身份。科举入仕是最直接的途径,但耗时太久,他等不起。凭借才华投靠权贵作为幕僚?目标太大,容易暴露。

他的目光,投向了另一种可能性——利用他超越时代的见识和“先知”,以一种更隐秘、更技术性的方式,切入这个时代的命脉。

他记得,北宋末年,财政窘迫,边患频仍,军备,尤其是涉及远程打击和水战的相关技术,一直是朝廷关注的重点。而梁山在与官军的数次水战中展现出的某些战术(其中不乏他间接影响的痕迹),以及凌振火炮的运用,想必已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

他选择了一个切入点——军器监。

凭借着一手刻意模仿当代风格、却因思路开阔而显得卓尔不群的“策论”,以及一些关于改良弓弩射程、优化战船结构、甚至涉及火药应用的大胆设想(这些设想看似超前,却又巧妙地控制在当代技术可能实现的边缘),他成功地引起了军器监一位不得志的主簿的注意。

他没有暴露全部实力,只是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价值。很快,他被这位主簿引荐,经过几番考核与盘问,最终以“精通格物,善巧思”的名义,被破格录用为军器监的一名从九品小吏——库部令史,负责管理一些军械图纸和物料档案。

职位卑微,毫不起眼,却正好符合宋清的需求。这个位置让他能够合法地留在汴梁,接触到大量关于军备、财政、乃至各地军情的间接信息,却又不会引人注目。他就像一滴水,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汴梁这座巨大而复杂的官僚机器之中。

白日里,他谨小慎微,勤勉履职,将那份惊世的才华深深隐藏,扮演着一个沉默寡言、略有才学却不通世故的年轻书吏。他仔细地整理着那些枯燥的档案,从中梳理出朝廷军队的调动、物资的储备、乃至各方势力的博弈痕迹。

夜晚,他则回到租赁的一处简陋民居,在油灯下,将白日收集到的信息与记忆中的“历史”相互印证,不断完善和调整着他的计划。他重新绘制了地图,不再是梁山泊,而是整个宋王朝的疆域,重点标注出未来可能成为战场的区域,以及朝中各方势力的关系网。

蔡京老谋深算,贪权恋栈;高俅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童贯手握兵权,野心勃勃;还有那些主战、主和、骑墙的各级官员……他需要在这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找到可以利用的节点。

他深知自己势单力孤,必须借力打力。他不能直接阻止招安,但或许可以影响招安的条件?不能避免征战,但或许可以改变征战的部署,为某些人创造生机?

这需要极其精密的算计,以及对人心、对时局精准的把握。他如同一个行走在万丈深渊之上的盲棋者,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关乎无数人的命运。

在此期间,他通过段景住发展的那条极其隐秘的渠道,与外界保持着断断续续的联系。他知道梁山在朝廷大军的压力下,经历了数次惨烈的战斗,虽然暂时守住了基业,但损失不小,内部主战与主和的声音更加激烈。他也知道,宋江仍在艰难地维持着局面,并未放弃招安的希望,只是那条路,在朝廷强硬的态度下,似乎越走越窄。

偶尔,在深夜独处时,他会想起梁山,想起那些熟悉的面孔。林冲的沉郁,武松的刚烈,李逵的莽直,甚至…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