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天幕直播朕的恋爱史》

20. 圣祖上位史

皇帝对皇子间的唇枪舌剑恍若未闻,深邃的目光掠过燕王,也没有对天幕中所说的燕王的一系列行为作出评价。

或许在此刻,燕王那些结党营私、攻讦兄弟的小人行径,与齐王的勾结叛党、毒杀父兄,楚王的秽乱科举、草菅人命相比,确实算不得什么。

然而,经天幕这么一说,所有人心照不宣:燕王,已彻底与储位无缘。莫说太子尚在,即便东宫空悬,朝臣们也需掂量,是否要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一个给点阳光就灿烂、毫无沉潜之智的皇子。

现在,最庆幸的莫过于燕王党羽。虽然眼瘸跟了这么个主子,在自己的政治履历中留下了缺口,但谢天谢地未来的燕王殿下没有犯下大逆不道之罪,让他们的脑袋还能安安稳稳地在脖子上待着。

不对!从现在开始他们不再是燕王党,他们将回归中立派的怀抱。

全场真正的MVP中立派:现在知道中立了?莫挨老子!

亦有心思活络的官员,眼珠一转,暗戳戳将目光投向了黎昭所在的方向,脸上堆起试探与讨好的笑容。

从龙之功依旧诱人,而这位被天幕认定的圣祖,羽翼未丰,正是最好的潜力股!搏一搏,这次肯定不会错的!

莫名其妙接收到一堆诡异笑容的黎昭,只觉得鸡皮疙瘩掉了一地。你能想象一群三四十岁、乃至四五十岁,平日对你敬而远之的老油条,突然对你露出姨母般慈爱笑容的感觉吗?

太惊悚了!

“启禀陛下”,年过六旬的太医院院正声音响起,适时拉回了众人纷飞的思绪,也将所有目光重新聚焦于御座之上,回到了当前最紧要的问题——皇帝和太子中毒。

“陛下,”院正躬身道,“老臣有一弟子曾探访余南,其手札中有载。依臣判断,此毒名为‘枯枝’,乃余南特有之慢性奇毒。若长期服用,会致气血滞涩,脏腑衰竭而亡,其状与自然衰亡无异,极难察觉。”

黎昭心里一紧,脱口而出:“可有解毒方法?”

“殿下稍安勿躁。”太医捋了捋胡须,语气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此毒既为慢性,需长期服用,方能在神不知鬼不觉间见效。欲达目的,至少需五六年之功,若遇身体强健者,耗时更久。

陛下龙体康健,脉象强韧,还未显现虚弱之象。太子殿□□内虽有些许余毒积存,导致气血略有亏虚,但及时调理,辅以对症之方,清除余毒应无大碍。老臣会即刻传讯,命我那弟子日夜兼程,速速回京。”

此言如同定海神针,让众臣心里悬着的大石终于落地。虽知天幕中陛下元和三十年还在,但帝国中枢稳定,是国本所在。由此,他们更加坚定了远离燕王、谨慎观察的决心。

“恭喜父皇,儿臣就知道父皇洪福齐天,必不会被齐王那小人得逞。”燕王的情商似乎终于占了上风,但也没占多少。

皇帝终于抬眸,目光淡扫过燕王,不喜不怒:“燕王,禁足王府一年,静思己过。着翰林学士每日过府讲学,望你能有所进益。”

燕王一脸不可置信,急声辩解:“父皇,您听儿臣解释!这还不是儿臣干的啊?”

但皇帝已经不再理会他了,转向太医,“有劳爱卿。既如此,太子调养之事,便由你太医院全权负责,务必根治,不得有误。”

太子闻言,一直紧绷的身体几不可察地松弛下来,脸上恢复了些许血色。他一直以为是劳心政务所致,却不想是有人日复一日地想要他的命!这份“兄弟情谊”,让他心寒齿冷。亦让他温润的眼底,悄然凝结出一丝前所未有的冰棱。

“儿臣,谢父皇关怀。日后,便有劳院正费心了。”

黎昭亦暗自长舒一口气。无论是这位对他宠爱有加的父亲,还是那位对他关怀备至的兄长,这份真挚的亲情,他哪个都不愿失去。

【最终燕王被圈禁王府,至此,接连几位皇子倒台,朝堂势力经历一轮彻底的大洗牌,时间已经来到了元和三十二年。这一年,高祖病危,圣祖临危受命,加封太子,代为监国。】

【大家可能觉得突然,怎么就立太子了?其实不然,在圣祖于齐王案里锋芒毕露时,高祖可能就已经注意到了。

别忘了高祖是开国雄主,楚王的案件中圣祖虽然做的隐蔽,但那些说书戏文如何迅速展开全国的,一国之君若想深究,还是能查到蛛丝马迹的。

此后就一直在观察这个儿子,给与他轮转六部的权力,给与他展示自我的机会。当然,圣祖也不负所望,将一切处理地井井有条。至此,便有了后世著名的《高圣叙》】

众臣闻言,不禁暗自揣测,这能流传后世的《高圣叙》究竟所载何事?目光在威严的皇帝与沉稳的瑞王之间逡巡,“高”为高祖,“圣”为圣祖,莫非是……父子二人的叙话?

【此篇可谓千古名篇,大多数人对于此应不陌生,考试必背课文的痛苦相信大家都懂。忘了也不要紧,今日,我们便简要重温其中精髓。

《高圣叙》,顾名思义,是高祖和圣祖之间的谈话。其关键之处,在于时机——此乃圣祖被立为太子的前夜,父子二人于深宫之中,关于治国之道的终极问答。其核心有三:

高祖一问:君权与民心哪个重要?

圣祖答:二者相辅相成,无分高下,重在权衡。民心所向,君权方固;君权稳固,天下乃安,方可反哺民生。然一切前提,在于民心所向。

高祖二问:儒家和法家,谁是更合适的国策?

圣祖答:内儒外法,儒皮法骨[1]。这二者就像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对外,须以儒家的仁义为导向,引导风气,教化万民,安定人心,此为外在的“皮”。

对内,以法家的法律制度为基础,让所有人,无论地位高低,知法守法,约束贵族权力,整肃官员体系,此为内在的“骨架”。既用仁政引导向善,也用法度守住底线,方能刚柔并济,此为治国之上策。

高祖三问:如何使大晟长治不衰?

圣祖答:做不到,国家兴替,是历史推动,非人力可挡。唯能竭力保证在位期间,百姓岁有余粮,冬有暖衣,有病可医,居有所安,不历战火。若是可能,当使人人得以学有所识,明辨是非。

我们来分析一波高祖的心理。

一问安心:君权与民心的论述,证明圣祖深知权力的根基所在,非穷兵黩武或一味压榨的暴君之相。

二问定策:“儒皮法骨”四字,精准地将圣祖的治国之道阐述,说服了高祖,足以证明其有驾驭整个官僚系统的雄主之才。

三问明志:那句“无法保证江山永固”,初听大逆不道,细思却充满历史的清醒与悲悯。一个不求虚名、只务实地为民做事的继承人,远比一个好大喜功、追求万世虚名的继承人更可靠。

这三问三答,使高祖坚定了立圣祖为储的决心,第二天诏书下达,圣祖为储,入主东宫。

这三问三答也是圣祖一生的理念写照,他所说的皆一一实现,甚至比他的回答中做到的更多。言行合一,圣祖之名,当仁不让。

广场之上,鸦雀无声。《高圣叙》的三问三答,如同三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余韵悠长,激起的反应却各不相同。

一直端坐如磐石的皇帝,身体几不可察地向后靠了靠,紧绷的嘴角松弛了下来,甚至掠过一丝极淡、极快的笑意。

他看向黎昭的目光,不再有审视,而是一种得之我幸的坦然,一个清晰的决断在他心中落定。

然而,他的目光最终落定在太子身上,那眼神中混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歉疚与如释重负。

太子在震惊之余,是复杂的情绪。扪心自问,这三问三答他给不出这样的答卷,更遑论做到了。他坚信自己会是一个守成之君,但他也没有信心保证去做到其中的内容,人心易变。他,输得不冤。

燕王的面色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他听得懂,正因为他听懂了,才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和绝望。他发现自己争的只是位置,而老十谋的却是人心。这种思想境界的碾压,比任何阴谋阳谋都更让他无力。他死死攥紧拳头,指甲陷进肉里,却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

韩王,晋王,他们嫉妒老十被父皇如此看重,但内心深处又不得不承认,这三问三答,他们答不出来,甚至想都不敢这么想。唯独志不在此的赵王,暗自松了口气。

福王,福王没听懂,但他听懂了他皇兄将最后一答实现了,他皇兄会是一个很棒的皇帝。

清流文臣最初对“法骨”略有微词,儒家就是儒家,千年以来皆是如此,怎能轻易动摇。但“儒皮”和“教化万民”极大地安抚了他们,尤其最后使人皆能读圣贤书的理想,更让他们心潮澎湃。

圣君!此乃真正的圣君之相!追随这样的君主,方能名留青史,实现儒者抱负!至于“法骨”,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