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4章 刘辟之叛


在唐朝中后期,藩镇跋扈惯了,地方上的节度使死后,要么是儿子,要么是属官,直接上表自任留后,过一年再直接自任节度使,在朝廷那里就是走个过场,相当于自立门户。
李纯和几个心腹大臣商议了一番,大家都认为此风不可助长,一定要派朝廷信任的人去西川,将刘辟召入朝中。
李纯也认为,藩镇问题是唐朝此时最大的问题,如果继续放任藩镇的自立,国家将会陷入**的状态,必须采取强硬的手段。李纯根据几个宰相的推荐,下旨任命袁滋为西川节度使,征召刘辟入朝任职。
在唐德宗时期,朝廷对藩镇用兵多次失败,经常采取姑息纵容的方式,一些藩镇自任官员已经形成惯例。
刘辟觉得李纯刚登基,比德宗皇帝也强不到哪里去,胆气十足,拒不接受朝廷的征召,还派出军队列境布防,展开防卫的架势。
没想到袁滋是个软骨头,非常害怕刘辟,不敢前去西川,李纯非常生气,直接把袁滋贬为吉州刺史。
刚上来,就被人搞了一个下马威,李纯气得半死,真想立即派兵灭了他,但是仔细一想,觉得自己刚即位,地位还不稳固,还不熟悉情况,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了解,朝廷可以动用的直属兵力不多,讨伐难度不小,李纯决定就先采取一些怀柔措施,暂不出兵,任命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代理节度使的事务。
看到李纯这样处理乱臣,有人不满了。
右谏议大夫韦丹上书:“现在放任刘辟而不惩治,就是在姑息养奸,以后将会遗患无穷。”
翰林学士卫次公也上书说:“对于刘辟这种狂妄之人,陛下应施以严惩,不然其他藩镇都会效仿。”
李纯看了也只是苦笑,目前朝廷的家底经不起折腾,拳头打出去收不回来就难堪了。
李纯认为,此事要做两手准备,如果刘辟领情服软还好,如果继续胡来,再出兵讨伐也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
所以,在任命刘辟以后,李纯也在了解情况,考察军队和将领,为可能发生的战事进行提前准备。
不觉间就到了新的一年,按照规矩,去年为永贞元年,今年就要用新的年号“元和”,所以新的一年为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李纯已经28岁了,心中筹划着很多事情要做。
在这个时候,太上皇李诵病情加重,在正月下旬去世了。不管怎样,李诵也是自己法理上的父亲,李纯令礼部举办隆重的葬礼,自己也披麻戴孝,履行皇帝的礼仪。
进入二月,刘辟因拒绝征召入朝而被任命为西川节度副使,直接行使节度使职权,他觉得朝廷还像德宗时期那样软弱可欺,不但不收敛,反而更加骄横。
韦皋曾经要求兼领三川,当时朝廷没答应,此时刘辟的胃口更大,旧事重提,竟上书要求朝廷让他兼领三川。
李纯看出来了,刘辟就是一个喂不饱的狼崽子,单纯对他退让,只能激发他更大的野心,绝对不能答应,直接下旨拒绝!
刘辟也是个狠角色,一不做二不休,朝廷不给,就自己动**,直接出兵攻打东川。
东川节度使李康无能,平时放松军备,难以抵挡西川的军队,刘辟带兵一路东进,势如破竹,只用一个多月,就打下好几个州,并包围了李康所驻守的梓州。
刘辟属下的推官林蕴,忠于朝廷,多次反对他出兵,刘辟居然把他套上枷锁,关入牢中,这明显就是谋反了。
李纯怒了,决心派兵讨伐,于是召集公卿大臣商讨出兵事宜,没想到大多数人居然不支持出兵讨伐。
原来,德宗一朝,藩镇多次作乱,朝廷屡次讨伐无功,反而还被藩镇搞得灰头土脸。最典型的是泾原兵变,德宗被叛军打的连长安都丢了,兵乱平息后,德宗也从此心灰意冷,开始对藩镇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
久而久之,各地有实力的藩镇拥兵自重,骄横跋扈,只要不过分,朝廷多数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在讨论中,很多朝臣认为,蜀地险固,难以攻下,一旦讨伐失败,危及朝廷稳定,所以不赞成大规模出兵。
关键时刻,宰相杜黄裳挺身而出,力排众议说:
“刘辟这个人骄狂自大,色厉内荏,打败他没有那么难,你们不要被他吓怕了。关于征蜀,我有一员大将推荐,神策军使高崇文有勇有谋,胆略非凡,如果把军事大权交给他,不派监军,一定能够打败刘辟,为朝廷解难。”
李纯已经下定决心出兵,对杜黄裳的支持非常感激,于是问道:“杜相如此推崇高将军,他是什么来头?”
杜黄裳答道:
“这个高崇文,在贞元五年曾率甲士三千在陇右佛堂原与吐蕃军激战,打的吐蕃军阵亡过半。贞元十四年,夏州士兵发生哗变,杀死大将王栖岩,时任都虞候的高崇文诛杀了带头哗变的人,平定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