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
“小青龙汤由于能够温化寒冰,乘风破浪直奔苍海,可为无往不利。而水寒射肺之寒喘证在临床上尤为多见。故小青龙汤被众多医家推之为治喘神方。”
“只不过,神方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还是那句话,中医治病一定要辨证准确,才能疗效确切。”
“在临床之中,有时患者寒水积聚过多,喘重不得卧,单用小青龙汤仍恐不能速效。这时候,就可以合用另一泻胸水之峻剂,只有两味药,苏医生,请问你知道是什么方子吗?”
苏敏娟略一思忖,有点不是很确定地回了问:“是……葶苈子大枣汤吗?”
张景微微颔首:“没错,全称叫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肺痈,也就是西医所说的肺脓肿。不过,上面还有一条,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什么是支饮,其实就是指痰饮、水气停留于胸膈,上迫于肺,肺失肃降的胸膈不利病症。相当于西医所说的渗出性心包炎。突出的表现就是气急而喘。”
说到这里,苏敏娟又有疑问了:“张医生,葶苈大枣汤既然都能治肺脓肿,那么力量肯定很凶猛彪悍,如果是体弱喘证患者,是不是就要慎重使用了?”
张景摇了摇头:“清代医者张德裕《本草正义》书中有记载,丹溪确有‘葶苈性急,病涉虚者**甚捷’之说。于是令大家不辩是否,畏如蛇蝎。其实葶苈体质本轻,故能上行入肺,而味又甚淡,怎么可能过于猛烈呢?”
“此药之用,很多人都误以为其性猛急**而不敢用,或用也只不过一二分而已。其实这味药,我的老师大多用在老人和小孩子身上,即便用到十克至十五克,患者也并未出现明显不适,反而病去正扶,健旺胜过往日。”
“所以张锡纯曾经大发感慨,自古本草之多之杂诚有不可信者,每每以身试药,以正其性。”
“说完了治疗寒喘的小青龙汤证,接下来,就来说一说治疗热喘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也就是麻杏石甘汤了。”
“《伤寒论》中涉及两个条文,结合起来看就是,伤寒,发汗或下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杏石
甘汤主之。”
“此方被张锡纯先生称之为治温病第一方
“汗下之后而其病不愈是因为此病是温病患者素来阳气较旺汗下之后外邪乘虚内陷入里从阳化热其里热反胜汗出蒸蒸喘促而急。所以使用麻黄宣肺合石膏之辛凉透出毛窍使热从外而消散于无形则愈。”
“后人运用此方一是治里热盛如肺家诸炎症、哮喘入里化热等等。二是治疗外寒内热之证。此为素有内热外感为寒所束缚也就是俗称的‘寒包火’之证。”
“在临床上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应用甚为广泛绝不仅仅只应用于热喘之证。”
“在使用的时候可以视麻黄和石膏用量作多种调节即可轻灵活泼也可持重老成临床发现愈疾速度之快远非桑菊银花之流可以相提并论。如见麻杏石甘汤证者见心衰症状或其下虚者应该加入适量附子则其愈甚快。”
说到这时张景又喝了几口温水然后继续娓娓说道:“关于‘云龙三现’对应的三个经方最后再来说一说治疗湿喘的麻杏苡甘汤。”
“这个方子出自《金匮要略》原本是张仲景用来治疗风湿病的。原文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病人自觉全身上下都疼痛发热以下午三点到五点为主这种病名为‘风湿’。这个病起病因为出汗后没有及时擦干直接当风而吹或者长期呆在温度低或者寒冷的地方而不注意保暖所导致的。”
“既然是治疗风湿病的怎么又用到了治疗湿喘呢?其实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喘门》有一案即是用麻杏苡甘汤加茯苓进行治疗的刘老或许是受此启发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大大的发挥推为治肺位喘证的三主方之一。”
“说完了肺位接着再说心位。”
“刘老曾在著作中有这样的论述: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其上居于胸秉火阳之权威震慑下焦水寒之邪不敢越雷池一步。今心阳虚于上水寒
之气动于中是以有‘水心病’之生成。”
“刘老在‘水心病’诸症中其实并不曾言及‘喘’但是在临床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些肺心病或心源性哮喘病人的症状是符合苓桂术甘汤的辨证治疗的而且运用此方加味治疗后效果也非常满意。”
“关于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证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条原文《伤寒论》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因此在心位的喘证
“和小青龙汤治肺位寒喘之重症一样对于肺心病、心衰、早搏及其它心律不齐等无论其有无喘促我的老师也常常以苓桂术甘汤与葶苈大枣汤合方其中会重用茯苓三十克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