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

第004章: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嗯。”李渔微微颔首,继续说道:“四诊资料已收集完毕,思萌,你先来辨证一下,患者属于三阴三阳中的什么病什么证,应该用什么方?”

三阴三阳?

听到这几个字,张景突然明白过来。

三阴三阳体系是《伤寒论》中所论述的六经辨证法。

其实他早就应该想到的。

李渔是经方大家刘老的学术传承人,肯定也遵从医圣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法则。

难怪刚刚问诊的时候,李渔特别强调要辨证,而不是去纠结所谓的西医或中医病名。

没等他细想,李思萌已经开始摇头晃脑地分析起来。

“皮肤为表,脉浮,故病在太阳,无鼻塞,明显恶寒等症,说明表邪已不重,故诊断为表郁轻证。方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条文依据呢?”

“太阳病,得之**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面色反有热色……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末了,又补充一句:“此方也是治疗荨麻疹最为常用的经方。”

说完之后,李思萌脸上微有得色,显然对自己的答案很有信心。

李渔却不置可否,继续回过头来问张景。

“张医生,说说你的诊断。”

“我和师姐的看法可能有些不同。”张景思索了一会儿,郑重说道。

“嗯?”李思萌秀眉微蹙,心里一紧。

“继续说下去。”李渔的眼神中满是期待。

“我认为患者虽有浮脉,提示表证未解,但同时还应有阳明湿热之证。因……因为脉弦可主痰饮,此外,舌苔黄腻,大便粘腻,小便也偏黄,更说明里……里有湿热。”

张景说得有些磕磕巴巴,毕竟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临床辨证,心里底气难免有点不足。

没想到,李渔听完后连连点头:“辨证很对,那该怎么用方呢?”

“《伤寒论》第二百六十二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处方用量呢,还记得吗?”

“麻黄(去节)二两,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

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背诵《伤寒论》原文这可是张景的拿手好戏。所以极为流利。

话音刚落李渔心中暗暗一怔:好家伙原本以为他能记得住药物组成就已经不错了。没想到关于每味药的用量炮制方法甚至是煎煮和服用方法都一字不差。

这一点恐怕连他自己都办不到。

于是再次连连点头:“很好!很好!果然是学经方的好苗子基础扎实悟性也高。”

听到这番夸赞张景还没说什么李思萌却不干了。

嘟囔着嘴说:“我看他也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我不服气下回再重新比试。”

这一次出乎意料的李渔倒没有责备她反而笑着说:“行呐我倒想拭目以待了。”

见此情形张景愈发觉得这个李思萌脾气有些古怪说话总是咋咋呼呼的实在不讨人喜欢。

还有这师徒二人的关系怎么看起来也有点怪怪的?

没等他琢磨明白李渔又发话了:“张医生你来给病人开处方吧注意剂量的换算。不可直接套用1两等于15克这位患者你就按照原方的五分之一来计算。只写用药和用量其余的我来补充。”

边说边递给张景一张空白的处方笺。

“李老师经方不是讲究原方原量不能随意增减的吗?”张景忍不住好奇地问。

“我们师仲景之法主要是学习他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经方也主要是学习其严谨的配伍原则。但是千万不可泥古不化。就拿这首方子来说如果面对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你能使用相同的剂量吗?”

闻听此言张景只觉脸颊微微发烫连忙提起笔开始书写起来:生麻黄6克连翘6克……写完后双手递给李渔审核。

李渔仔细看了看:“嗯字不错不过下次可以写得更工整些这样药师按方抓药才不容易出错。”

张景有些尴尬地点了点头毕竟平时习惯了“龙飞凤舞”

没有认认真真写楷体字了。

只是,他有些想不明白,这么大的中医馆,怎么诊室就没有配台电脑呢?

要知道,就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