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古代,凭鼓舞封侯》
“好。”郗宁点点头,跑去厨房,在鸡汤里下了些汤饼,便等着吃饭。
长余则站在郗宁身旁看着她,“郗娘子,你是怎么知道那里是个婴孩,而不是只小猫儿。”
郗宁端着个刻花粗瓷碗,将汤饼捞起来递给长余,而后又给自己捞了一碗。
“因为上游总是会有些孩童顺流而下。”郗宁喝了一口汤,“前些年山间也时常会有。后来方县长叫每个村定期巡山,山里的弃婴才少了许多,只是河道里还是时常会有。”
“那,济慈堂能养的过来吗?”长余挑了一筷子汤饼,吃下后才问道。
郗宁端在厨房的阶前,慢慢吃着汤饼,“能养的过来。之前李四郎那批人总会给弃在水中的孩童喂一些药,有些孩子还未送到济慈堂便没了。”
“怎会如此?”长余满是惊讶。
“安定县已经是好的,我老家那边许久之前就有将孩子弃山的风俗,又或是为了财帛将女儿许给不相配的人家。”郗宁叹了口气,“当年大旱,我邻家的姐姐便是被亲娘卖给牙婆,只换了三个白面馍馍并十个榆皮面窝头。”
“我还以为我已经很惨了。”长余碗中的汤饼已经吃尽,她想走进厨房洗碗,却不见水瓮。
“水瓮不在厨房。”郗宁的声音顺着风传到长余耳中,“我一会儿洗就好了,你是客人,不能让你收拾的。”
郗宁很快吃完饭,从院中的土瓷瓮里舀了几瓢水将碗洗净。
长余则回房去看那个小小的婴孩。
第二日,郗宁架着骡车,长余抱着婴孩在板车上,小狼像只小狗似的躺在一边,直向县城而去。
从西窖去县城的路上青山重重,一道长河蜿蜒而下。
“郗娘子这次去,是要方县长替你做说客吗?”长余温柔的哄着婴孩,低声问。
“不是,我是想请她帮我找二十个济慈堂的姑娘随我学鼓。”郗宁轻声说,“如今鼓舞队最小的姑娘年过十四,她家里并不舍得她去郡中,其余同我年纪相仿的虽然不说,但她们也不愿花这钱去一趟郡中,也难说服家里。我与其在村中找人,倒不如先找人把新戏排出来。”
长余听郗宁如此想法,不免惊诧,“那村里那些人不会说闲话吗?”
“不妨事的,最近好几个乡的庙会请了鼓舞队去,钱不会少挣。至于闲话,我同师父都不惧这些。”郗宁摇摇头,“对她们来说,靠鼓舞挣钱才是最实际的,至于去郡中是最小的小事。若我此次的新戏能名声大噪,她们也会愿意学的。”
长余点点头,见怀里的婴孩又要哭,小心将羊奶喂给她,那小孩便冲她咯咯笑。
“这里济慈堂的孩子是会一直长在堂里吗?”长余好奇问道,“京中是会有积善之家带济慈堂的孩子回去的。”
郗宁眼睛看着前方,“男孩会被一些郡中其他县的人带走,但是女婴除了极漂亮的,绝大多数会一直留在济慈堂。”
“但安定的济慈堂可以说是大彳郡中最好的,因为方县长时常会去,还总是拿自己的俸禄贴补。嬷嬷们也都是真心喜欢孩子的苦命人。”郗宁看着远处的县城城墙,松了口气。
这一路上她提心吊胆,生怕有人忽然冒出来要杀她,如今快到县城倒是可以略松口气。
“我还以为郗娘子不怕死。”长余见郗宁的模样不由笑道,这些时日她与郗宁已经熟稔起来,知道她不介意这样说。
郗宁听长余如此说,一眼无奈,“谁不怕死啊。我不能免俗的。长余姑娘,你若是愿意可以叫我阿宁,总是叫郗娘子太奇怪了。”
长余点点头,“好。”
安定县城四四方方,只有两条街。县衙居县城正中,相比人声鼎沸的街巷,县衙看起来十分古拙,并不见丝毫奢靡。
郗宁轻车熟路的,走到县衙后面的官邸,管家把她引进正厅。
“郗娘子来的好巧,今日县长休沐,正要往济慈堂去。”管家一脸恭敬的对郗宁说。
“那却是来的巧了。”郗宁冲管家露出个得体的微笑,“陈伯,我师父给您带了些山货。”
郗宁从袖间掏出个油纸包,陈管家看了下四周将纸包收了起来,脸上的表情又多了几分感谢。
“郗娘子,方县长管得严,之后不必这样。”
郗宁只是笑而不语,看得一旁抱着婴孩的长余心绪复杂。
“阿宁,你怎么来了。”方慈穿着一身家常衣裳,头发绾作一个发髻,一双眼睛满是好奇的看着郗宁。
“阿宁想请县长帮个忙。”郗宁小跑几步到方慈身前,从怀里掏出新戏的剧本递给方慈。
方慈接过戏本细细翻看。
郗宁的戏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文迓鼓,讲的是贫女乐娘入军中的故事,唱词颇为朗朗上口。生平颇像是郝月早年的经历。而武迓鼓讲得则是英勇侯率三千兵士守燕然卫的故事。
“你的戏本写的不错。”方慈看完递给郗宁,“不过我想你们村里那些老顽固是不想你排的。”
郗宁点点头,“是的。不过耆老们还没有出面。”
“你去济慈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