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南中月下行》

60. 孔明灯传

孔明灯传

云南,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自远古以来,它便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外界的目光。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云南历经了诸多朝代的更迭、战争的洗礼以及文化的交融。其中,孔明南征、天宝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云南的政治格局,也在当地的文化传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孔明灯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更是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这些历史片段紧密地串联在一起,见证了云南千年文明的交融与变迁。

建兴三年春,细雨连绵,滇池水寨被雨水浸透。当时,诸葛亮率领的军队面临着粮草不继的困境,而孟获的部队则趁机在夜间偷袭粮仓。情况十分危急,诸葛亮立于七星灯前,冷静思考应对之策。

他当机立断,下令取滇竹剖为灯骨,再以构皮纸仔细裱糊,注入松脂作为灯膏。当天夜里,千盏孔明灯腾空而起,宛如星河倒悬,将滇池水映成了琥珀色。孟获的蛮兵见到这如同天火般的景象,以为是神灵示警,顿时心生恐惧,不战而溃。

诸葛亮抚须微笑着,指着灯影说道:“此灯非止照夜。松烟轻浮,可传军情。今夜灯阵成‘休’字,明日当退兵三十里。”果不其然,次日观察蛮营,发现炊烟稀疏。根据兵法所言“见利不进”,诸葛亮准确地判断出了敌军的动向。据段氏《南诏野史》记载,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南征时,曾于点苍山麓扎竹为灯。如今苍坪街尚存古竹纹,传说就是孔明军士所制灯架,这也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天宝九年,李宓率领八万唐军征伐南诏,蒙舍诏阁罗凤坚决拒战。在剑川,夜雨如注,战事陷入胶着。某夜,李宓的帐中突然传来急报:“南诏放火!”只见苍山十九峰皆有赤焰腾起,与唐军所放的孔明灯在云间相互争斗。

唐军原本指望孔明灯传递军情、震慑敌军,然而南诏巫师却以牛皮鼓震落天火,松脂灯坠入军营,瞬间烈焰冲天。李宓见状,掷剑长叹道:“此灯本为通神,今反成妖祟。”

几日后,点苍山下伏尸遍野,唐军的铁甲在战火中尽化泥尘。南诏史官在《南诏德化碑》中详细记载了此役:“唐军用孔明灯,我以鬼火破之。”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抗与冲突。

南诏国灭后,大理国立,崇佛之风盛行,每岁七月十五,城中都会举办盛大的兰盆会。富户们将孔明灯高悬于天,贫者则在河中放荷灯,这一习俗被称为“接引亡魂”。

崇圣寺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轻响,段智兴合十观灯。此时,苍山的雪光映照着万千灯火,孔明灯宛如佛光普照大地,河灯恰似莲台次第绽放。突然,一盏素白的灯映入众人眼帘,上面写着“阿爹早归”,原来是一名幼童所制。

一位老僧见状,轻叹道:“此灯原为战阵所用,今化作慈航普度。”从战争中的军情传递工具,到如今用于祭祀和祈福,孔明灯的用途发生了转变,这也反映了云南地区文化的演变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据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大理国以佛立国,信轮回因果,中元节举办素兰盆会的习俗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同,但又融入了当地的特色。

后明初,沐英奉命平滇。当他来到大理府时,发现白族百姓仍然将孔明奉为“开化圣人”,并在大理府立武侯祠以表敬仰。如今,苍山圣应峰尚存“诸葛亮到此一游”的摩崖石刻,这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