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定鼎》
第333章福利番外
【地府观影体(8)】
◎地府观影体(8)◎
彼可取而代也。
这句话在邓绥生前没能做到。
哪怕以她的地位,以小皇帝的天资,她本有机会做到这一点,但她自出生以来受到的教育,都不会让她做出这样僭越的行为。
可当她以一个更为清醒的角度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说出这句话好像变得没那么困难了。
在天幕上一步步强大起来的那对母女,更是让她亲眼看到了改天换地的希望。
她在说出这斩钉截铁的几个字时,还忍不住在心中同时在想——
说来,要如何取代一个皇帝呢?
……
这当然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不用说,可能会做出这件事情的人还是一个女子。
好在,魏晋南北朝的众多朝代更替已经给出了一个大略的答案。
首先,这个替换皇帝位置的人,要做权臣。
隋文帝乃是北周的上柱国,北周皇帝宇文氏也是从西魏权臣做起的,再往前更有“发言权”的,自然是司马氏。
在这一点上,武皇后显然还要比其他人更有优势。
她不仅做到了二圣临朝,在前朝的权力也仅次于身为皇帝的李治。
或许皇后的身份让她继续往前走出这一步,注定会不如臣子方便,但当权力足够集中地落在她手上时,她就比其他人快一步地取得了先机。
做皇后的时候,她知道要如何令外人看到她的尽心竭力,就像亲蚕礼这样能够接触内外命妇和京都百姓的场合,她绝不会假手于他人。
做天后的时候,她也很清楚自己该当拿出什么样的表现,才能让朝臣相信,她的存在是让天下政令愈发清明,而不是因为一个女人加入政局而变得一团混乱。
紧随封禅到来的,更是一个对她来说,既可算是危机四伏、麻烦重重,又可算是机遇的环境。
“天灾啊……”
“这对你来说应该很熟悉了。”吕雉听到邓绥的一句感慨,接话道。
邓绥点头,“是。”
天灾她怎么会不熟悉呢?
汉和帝过世之后的永初年间,对于汉朝来说,也是天灾最为凶险的十年,三百多个郡县同时面对水患、并州凉州大旱匈奴入侵、连续六年发生蝗灾,一个个接踵而来,让人根本没有喘气的余地。
她也更不会忘记,当这些天灾降临于人间的时候,她在前朝点兵迎敌,赈济灾民,公车聘才,却也有人觉得地震和冰雹都是阴盛阳衰、太后专权的缘故,在朝堂上发起**,乃至于……政变。
她可太熟悉了,所以当二圣临朝、泰山封禅紧随而来的就是天灾祸事的时候,也势必会有人将这样的罪名扣在天后的头上。
可那又如何!
她这位前辈拿出了“兴灭国,继绝世的战绩,没道理那位比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天后陛下做不到迎难而上。
在她手中,也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拥有了更多的筹码。
成立四海行会实在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这不仅让原本只能受困于宫中的宫女得到了外出的机会,还能托庇在商会之下拧结成一股不容忽视更不容人欺侮的力量。
当她们得到了一个个真正落到实处的岗位和赖以安身立命的本事后,她们所能起到的作用根本不容小觑。
因天灾而流离失所的孩童,也被引入这座最为独特的避风港内。
当坐在皇位上的李治庆幸于流民逐食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之中多的时候,他好像不曾留意到,有一批只忠心于天后和公主的人,已在逐年壮大了。
自南方引入的良种,也在宣州的试点栽培后,展现出了其最让人心动的特质。
耐旱,生长迅速,产量不低。
在旱灾之中,根本没有人有这个闲暇去挑剔稻谷的口味,他们需要的,只是填饱自己的肚子而已。
商路的扩展和水稻的扩散,简直像是吹散灾厄的一场清风,也将天后陛下的贤名一并带到了百姓的耳中。
他们怎么会在意这些救援的举措,到底是出自**还是天后之口呢?
他们只知道,随着良种一并到来的,还有经由将作监改良的灌溉器械,而这也正能在根本上对蝗灾再做出一番预防,让他们得以在秋日取得丰收。
这是天后的恩赐!
他们更知道,当天后站稳于朝堂的时候,再不会有人对安定公主犒赏府军,抚恤亡故士卒的决定予以阻拦,让她能够南征北讨无往不利。
北方的旱灾、尤其是西北的旱灾,往往会同时引来更加穷困的游牧民族劫掠,现在却被安定公主所统帅的铁骑拦截在了边境以外。
若是按照昔年权臣的标准来算,天后陛下和安定公主的联手,已经达到顶峰了。
平阳昭公主望着那
些跳过的画面,只觉那其中纵然有恶劣的天时和诸多人祸,却也像是一张异常宏大而瑰丽的画卷,徐徐展开在了她的面前。
这其中……甚至还有她的名字。
那个与她从未真正相见的晚辈,趁着战无不胜的东风,将她的画像迎入了凌烟阁中,为她昔年在李唐建立之中做出的贡献,给出了正名。
既上凌烟阁,她的名字便将再不只是未来史书上的惊鸿一瞥。
她注定以更辉煌的方式青史留名。
平阳很难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
这种情绪,或许要比昭君和解忧看到文成被迎回的时候,还要更加复杂得多。
明明她已越发清楚地看到,相比于武皇后,安定的所作所为,还要更加图谋明确,从辽东到中原的布局,都直指李唐皇位而来,她却打心眼里希望——
她就这样纵马驰骋吧,绝不要后退!
平阳的声音看似平静,却依然能被人听出一点颤抖。
她问邓绥:“第二个条件呢?
取而代之的第二个条件呢?
邓绥答道:“皇帝要足够昏庸,或者……要在权臣的对比之下显得昏庸。
“你看,他也符合了。
在这一点上,李治好像既幸运又不幸。
他幸运的是,他的身体条件决定了,他的破坏力永远不可能达到足以**的地步,甚至也有足够的头脑去评判当前的局势。
但不幸的是,他遇上了两个最为特别的对手。
无论是天后还是安定的本事,若是放在男子的身上,早已能够让人坐立不安了。
可当她们是女子的时候,恐怕在天幕播放到的时间上,李治还从来没有将她们当做自己的政敌来看待,而是将她们当做自己的“妻女,甚至是……所属品。
这一点,在英国公临死之前他和对方的交谈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边,是英国公隐约揣测到了安定的野心,试图从她口中得到一个答案。
另一边,却是李治眼见英国公日渐病重,意图将安定的婚事和英国公府捆绑在一起。
仿佛只要有一个人能被冠上驸马的头衔,又在背后得到英国公府的鼎力支持,他便能够轻易得到安定先前需要拼尽全力才能得到的一切,让气焰愈发不可收拾的安定公主,退回到一个“公主本应该有的表现上。
天幕之中的英国公已是**之末,却还在为李治分析如今朝中的
将才而最为倾尽全力的那句话也清楚分明地传入了在场众人的耳中。
【……我想请陛下收回此前为英国公府增添荣光的决定。】
【……】
【陛下——公主易得贤帅难求啊。】
这话出现的时候天幕之下的围观众人里已是一片安静。
陈硕真的眉头越皱越紧忽然发出了一句骂声。
这一句打破平静的声音还紧随而来了一串连珠炮一般的斥责。
她拧头怒喝:“我对你们大唐的将领官员都没有好印象但我也得说你这个皇帝的眼力真不如一个臣子。”
他还不如一个臣子理解自己的女儿!
“先前就有人说了你连遴选新的将领都做不到让贞观老臣东奔西跑凉国公病逝之后更没有哪个将领是你一手提拔还独当一面的。结果你在想什么?”
“我出身乡野不明白什么朝堂制衡。可你正事不干只知道左边平衡右边平衡的那你当什么皇帝?你还不如去卖菜称称斤两!”
“……噗。”饶是邓绥向来稳重也忍不住因为陈硕真这句话糙理不糙的话笑了出来。
她转头去看李治的神情那里早已是一片尴尬的黑沉之色。
偏偏英国公临终之前的分析从头到尾都没有错误他为保家中子弟的性命拒绝与安定结亲也被证明是最正确的决定。
正是知道这样的结局李治根本没有可以用来反驳的话。
可哪怕知道自己当时的行为有多可笑在此刻再度在众人面前公开处刑看着那一道道嘲讽的目光落在他的身上李治依然觉得自己有满腔的委屈无处宣泄。
对于这些观赏天幕到这里的人安定是她们眼看着从幼年的那句发问成长到今日的看她从一个聪慧异常的幼童变成今日权倾天下的大将军怎能不心生偏袒。
可他呢?
他只是想要让皇位按照此前千年的规则传承难道就错了吗!
他是这么想的甚至将这话下意识地问了出来。
“你没错从你先前发行货币的行事来看你也确实做不成昏君。”
李治的“保守”何止是表现在对皇后的处处让步那个只发行了八个月的乾封泉宝也是一项证明。
若是将隋炀帝放在李治这个位置上
李治呢?他不想
着如何让政令适合于时代,一旦事有不妥便即刻退缩。
这样的人,确实不会是世俗意义上的昏君。
“可你自己立不住也就罢了,那些老臣相继过世,却没有独属于你的中流砥柱接替上来,将领几乎都是听令于那位安定公主的,你的继承人更是个只会脸面工夫的废物,就这样的情况下,你还想要自断臂膀,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说到继承人三个字的时候,刘彻的话中有一瞬可疑的停顿,很难说是不是想到在这个问题上他并没有训斥李治的资格。
但他的这句话,却自认说得并没有问题。
战场上的事情,因在位期间有良将辅佐,汉武帝看得再清楚不过。
而在前朝,光以天灾期间的情况来看,对比最鲜明的,甚至并不是**和天后,而是——
太子李弘和太平公主。
在天后的指引、安定公主的榜样作用引导还有老师的教导之下,那个年纪尚小的太平公主都已知道了要如何去体察真正的民间疾苦,也知道了要一步步踏实地前进,反而是那个身份最为特殊的太子还像是个天真的孩子,以为什么都能被轻松地送到他的面前。
做继承人做到这个份上,就算他不因为身体的缘故早死,也只会是个笑话而已!
“若我是你的话,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激化父女矛盾,起码在培养出合格的继承人前都要将她拉拢到自己的阵营来。一旦让你那个皇后和她完全联手,你只有死路一条。”
在刘彻看来,李治原本是有机会的,可惜,他不仅没把握住这样的机会,反而又一次将那个天资卓绝的女儿往自己的反方向推远了。
他朝着那群“抱团取暖”的李唐宗亲看去,继续说道:“让我猜猜你父亲现在在想什么?他可能在想,若是能够保有李唐江山的话,或许就将这位安定公主立为继承人也不错,起码也好过自此改朝换代。”
皇太女确实是自古以来都未曾有过,可在魏晋之时,有公主因局势所迫,被乔装成男儿坐上皇位,近在咫尺的永徽年间,还有反叛朝廷的军队以女子为首,若真到了要朝代改姓,李氏不存的地步,哪里还有这样那样多的规矩。
不过他这话说出来,到底有几分是真心,又有几分是因为看不上李治的处事作风,成心说出来气人的,恐怕在场的众人都听得出来。
像是想到了先前李泰对李世民的斥责
刘彻又多补充了一句:“说不定要是你这个女儿生在贞观年间看到你们这三兄弟一个比一个难承大统他也会选择这位公主还能少遇到一点麻烦。不是吗?”
李世民没有作答。
但有一个声音在他之前作答了:“他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