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武周]定鼎》

第 325 章 番外三后世乾陵(完)

第325章番外三后世乾陵(完)

【变与争】

无字碑啊……

“说起这无字碑,因为在当时的史书中也没有明确地提及理由,在后世流传起了很多传闻。”

“比如说,因为这块石碑之上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还有图像雕刻在上面,所以有人说,石碑上的文字其实还是存在的,只是被用特殊的机关隐藏了起来。”

“按照文武皇帝的起居注中记载的趣事逸闻,这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解说员说到这里的时候,人群中顿时响起了一阵会心的笑声。

许昭宁搭着徐慧的肩膀笑道:“你说,如果武周的第二位皇帝陛下能听到后世的评价会怎么想?”

作为开国皇帝的继承人,武清月无疑是很合格的。

不过在下属留下的种种记载中,大概是她出名太早的缘故,各方拼凑出的形象好像各有不同。

但她相比于圣神皇帝更为跳脱的脾性,还是能大略被后人推断出来的。

若是在这无字碑上留下什么谜题,也说不准是能做出来的。

嗯,也算是一种“众所周知”了。

只可惜,眼下这座无字碑周围增设了数道保护,防止游人经过,将上面的石刻壁画都给摸平了,更不可能给人以寻找机关的机会。

徐慧又往那风蚀过后也依然清晰的螭龙图腾看了一眼,徐徐答道:“她若是在意后世的这种猜测,又何必要留一座无字碑呢。”

在解说员口中随后说出的话,也是她心中对于那两代武周君主更为适配的猜测。

千年的时间,已经无法让人窥探到当年景象,只能从史**载里窥探到一些零碎的影子。

她们这些后世之人也没法准确地猜测,当武曌在李唐宫变之后没有选择从天后变成太后,而是干脆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朝代,她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她们更无法判断,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被取代的李唐末代君主,李治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在近代的演义小说中,对于武曌的塑造也各有不同。

但无论是被评价为临危受命之人还是幕后阴谋推手,想来已入葬乾陵的那些新时代奠基者,都绝不会在意的。

她们的功与过,都已被记载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便是事实!

虽然此刻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座并没

有题字的碑铭,但好像在这上面还有密密麻麻难以写尽的文字被刻在上头。

它们难以尽述往昔,便还不如以留白的方式存在。

又或许,这也是两位帝王的自信了。

“其实还有一种比较小众的猜测——

在她们继续往前走去的时候,解说导游又说道。

“有人说,当你站在无字碑前面的时候,总难免会去想,如果让自己在这座空白的碑铭上题字,会写出一个什么结果,这样一来就得放慢自己的脚步,说不定在之后还会回头去想。也正符合这皇陵的肃穆气氛了。

作为一个帝王,拿捏人心这种事情可以说是必修课。

揣度后人的想法,对她们来说应该也不是难事。

让往后抵达这里的人放慢脚步吧。

“当然,还有一种更小众的猜测。

大概是因为这个说法过于非主流且儿戏,解说员干脆将自己的扩音器都给摘了下来,用闲谈的口吻说道:“总有人说,从李唐到武周的种种改变跳跃实在很大,说不定武周的开国君主和她的继承人里,就像是现在的穿越小说一样,有一个人是从后世过去的。

“同样被人觉得像穿越者的王莽最终没有能够延续新朝,推出的改革很快人亡政息,而这个穿越者,却成功奠定了随后千年,乃至于更长时间的格局。

“等到回首往事的时候,说不定她也会想,在她影响下的未来和原本经历过的未来会有什么区别。

这些话其实最适合在回顾一生的时候去一一比对,更有可能会让一位成功者都忍不住心生唏嘘感慨,却显然不适合将它曝光在所有人的面前。

还不如,留下一片让人去想象的空白呢,也就变成了这座举世罕见的无字碑。

这听起来还怪合理的,就是……

“导游——

“如果这个是真的,重金求一个穿越机会啊!!

“导游,我们偷偷翻过栅栏去摸无字碑,有希望更容易比别人穿越吗?

“不管怎么说还是心疼一秒穿越者吧,武周初年只有轻工业,手机更是遥遥无期。

导游:“……

喂,这群人关注的重点是不是完全错了!

但眼见面前这一派活力四射的场面,徐慧也忍不住抬高了唇角。

无论这世上到底有没有穿越这一回事,这两位长眠于此的伟人已经给后世带来了太多东西。

字碑也好,写满了**文字的牌匾也罢,都不过是一尊锦上添花的器物而已。

在后方碑林之间,题写了诗文的一座座随葬墓铭,更是在无字碑面前,只能充当起陪衬的作用。

但又或许——

当碑林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也缓缓展开了武周诗歌文明的灿烂画卷。

……

“武周建立之后的前三十年,是不断巩固对外扩张成果,建立边境稳定邦交,同时加强外海探索的三十年。”

“国力的昌盛相比于政坛上的升降起落,更能影响到一个民族的自信。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隋唐经历过数次发展的律诗进一步发展定型,成为了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导游培训的时候让我们必须记住的场面话。”

导游拍了拍手:“好了,我们来说点不正经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导游的年龄原本就不大,和她们这些刚刚入学的年轻人差不多,沿途走来受到了不少影响,她忽然话锋一转。

不过以徐慧看来,也有可能是因为乾陵的主人会更愿意看到后世女性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样子,就让前来此地的游客更愿意带上笑容。

“说来也挺有历史宿命感的。第一个能被称为周诗的,在文学历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诗经,而第二个周诗,就是在武周时期诞生的千万首诗歌。”

“更有宿命感的是,前一个周诗多以百姓传唱歌谣的方式流传下来,而后一个周诗同样有着惊人的传播度,但不是靠唱歌,而是靠着报纸这样的载体。”

“虽然说神都月报因为战功宣传板块经常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让人怀疑有通过炒作夸大的手段来宣传的嫌疑,但印刷术的日益完善也确实让它风行于天下,也让诗人创作出的诗篇能够更快地传播到千家万户。”

“在武周的诗歌文明最为鼎盛的时期,诗人要想出名,就有了三条途径。”

“一条是直接获得同时期诗人的认可,或者某些诗篇被传到武周皇帝的面前,进而得到器重。”

“一条是通过每年的诗歌评选,由兰台监决出魁首,从众多诗文里脱颖而出。”

“还有最后一条,就是通过神都月报投稿。”

导游调侃:“于是众所周知的,诗人除了按照婉约豪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分类,还可以按照面圣、楼选和登报分成三类。”

有人打岔发问:“那负责写墓志铭的呢?”

导游一本正经:“那是另外的价钱。”

徐慧好笑地听着对方继续说那什么面圣、楼选和登报类诗人的分类方式虽然很不官方但要细究起来也颇有道理。

面圣类的得会写大场面洋洋洒洒几千行也能提笔立就更要能将赞颂的好听话说得和其他人不同。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其中的典型。

楼选的可以不一定要各方面都高于其他竞争对手但一定要有一项一见之下便夺人眼球的东西。

至于登报类的……

那就不得不说说后来混得最是风生水起的白居易了。

能将诗歌写得通俗易懂也是一种本领。

武周最为兴盛的时期就被浸润在这样的诗文里。

乾陵的地上碑林无法记载下所有创作于这个时期的诗篇却足以将这样的一个信号间隔千年传递到这些游客的面前。

徐慧缓缓从中走过的时候不觉又有些恍神。

她记得历史上那个和她同名的女子。

但很可惜的是

直到在宫中的内文学馆被走向外朝的兰台监彻底取代她早年间遗留在宫中的诗文因圣神皇帝的旨意被上官婉儿给整理成册才让她被以前朝诗人的身份进入武周的教材中。

这让人无法不去想——

倘若……倘若她能活在武周盛世里该有多好啊。

她将会看到在那些浩如烟波的诗海中起先还需要以赠安定公主或者是安定公主指派题写为名。

再后来随着安定公主变成武周太子随着武周从旁人所不看好的改朝换代变成真正定鼎中原的霸主只需要从诗歌的只言片语中就能看出这个时代的背景。

<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