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年少天纵》

34. 番外四 · 物理奥赛得奖之后

专访第43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第一名得主:天才少年背后的故事

采访人:《科学之光》记者李明?

受访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第一名得主顾梓聿

记者:首先,恭喜你在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夺得金牌,并且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你现在的心情如何?

顾梓聿:谢谢!我现在的心情已经平复了不少,刚得知自己拿了第一名的时候,真的有点不敢相信,感觉像是在梦里。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挑战,我现在能站在这里,更多的是感恩和激动。

记者:你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华纳历史上最年轻的金牌得主,也是最年轻的国家队选手。在此之前,全国物理奥赛要求的参赛者必须是高中生,而你却以初中生的身份破例参赛,拿到金牌并进入国家队。你是如何做到的?

顾梓聿:确实,物理奥赛对年龄有限制,我能够破例参赛主要是因为学校老师向组委会提交了申请,证明我的物理水平已经达到了竞赛要求。在这之前,我也参加了几个物理类的竞赛,并拿到了很好的成绩,最终组委会决定破例让我参赛。

记者:那你在和比自己年长的选手竞争时,有没有感受到压力?

顾梓聿:还好吧,一开始确实会有一点压力,毕竟其他选手不仅年龄更大,经验也更丰富。但后来我告诉自己,物理是公平的,比赛考察的是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而不是年龄,只要专注于解题,年龄的差距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我的优势是好奇心和没有必须要拿奖的心理负担吧。而且,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我身边的同学也都是比我年长的学长学姐,我已经习惯了。

记者:你去索伦参赛,感觉如何?那边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你还适应吗?

顾梓聿:总的来说,去索伦参赛的经历非常难忘!虽然我们是去参加比赛,但在那里的氛围和文化交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切都非常顺利,而且充满了新鲜感。

关于饮食和生活习惯,刚开始确实有一些不适应。尤其是食物方面,索伦的饮食和我们这边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我个人不太习惯,为了不影响比赛状态,我通常会选择清淡一些的食物,避免过于油腻或者重口味的东西。

至于生活习惯,刚到索伦时,时差问题让我有些疲惫,但慢慢适应了之后,整体感觉还是挺舒适的。赛场上的氛围非常严谨且充满挑战,大家都很积极也很专业。虽然语言和文化上有些差异,但更让我感受到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们的热情和友谊,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所以一切障碍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比赛之外,我们也有机会参观了很多著名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才少年们交流,讨论各自感兴趣的科学话题,这让我不仅增长了见识,也获得了很多新的启发。

总的来说,这次参赛不仅让我收获了比赛的荣誉,更让我有机会感受了不同文化和科学氛围的碰撞。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成长的经历。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物理感兴趣的?

顾梓聿:大概是从小学吧。我小时候喜欢看一个教小朋友用家常东西做实验的电视频道,还有一直定《我们爱科学》、《少年科技》之类的杂志,自己在家里造那种简易的电动机之类的。后来我开始上提前课程,学习初中的物理知识,老师推荐我们看《时间简史》,虽然很多内容不太懂,但它让我对宇宙和自然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正式接触物理竞赛课程后,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用数学推导和逻辑思考来理解物理现象,这让我对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记者:听说你在物理国家队集训期间仍然坚持做数学奥赛题,甚至还请假去参加数学奥赛 IMO 决赛,最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并成功入选数学国家集训队最终小名单。这是真的吗?你是如何平衡物理和数学的?这两者之间会相互促进吗?

顾梓聿:是的,确实有这么回事(笑)。比起物理,我更喜欢数学,数学是所有基础学科的根基嘛。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在数竞组花的时间比较多。这主要是一个赛制时间安排的问题,其实,如果当时数学奥赛是在物竞之前举行的话,我可能不会那么拼命地去准备物竞。

数学和物理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物理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数学问题,比如微积分在力学和电磁学中的应用,群论在量子力学中的作用等等,数学的训练让我在物理竞赛中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构造解法,而物理的直觉也让我在数学问题上有更多的灵感。

至于如何平衡,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规划,我一般是根据阶段性的目标来调整。有时候数竞课程比较紧张,就暂时减少物理的时间,等到进度稳定了,再补上物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并且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把它当成单纯的任务。

数学国家集训队是有两轮选拔的,第一个阶段的培训时间完全和物理国家队重合,所以我没有参加集训,只参加了最后的考试。第二阶段实在没办法缺席,我就跟物理组这边请了几天假,当然最后结果是好的,我也很开心。

记者:我听说在比赛场上还有个有趣的轶事。当时,你和队友赴索伦参加物理奥赛时,一名索伦队的带队教练还特意向你们打听,认不认识华纳一个在数学竞赛方面很有名的“Gu”。结果当他得知“Gu”就是你时,他竟然还疑惑地问你是不是走错了赛场?当时你是什么反应?

顾梓聿:(大笑)哈哈,是的,这件事当时确实挺有趣的。我还记得那位索伦队的教练满脸疑惑地看着我,反复确认是不是同一个“Gu”,因为他之前一直听说我是数学竞赛选手,没想到会在物理竞赛的赛场上见到我。

当时我表面上挺淡定的,和他解释说,其实数学和物理一直是互通的,我很喜欢数学,但同时也很热爱物理。而且物理竞赛本身也需要很强的数学能力,两者之间并不冲突。他听完之后还半开玩笑地说:“看来我们以后在数学和物理竞赛上都要小心你了。”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但也觉得挺开心的,毕竟能在不同领域都留下点“痕迹”让别人记住,还是挺值得骄傲的(笑)。

不过其实,这是国家队教练的安排,当时他们对比了一下,物理国家队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如果我只能选择参加一个,教练们更推荐我去物理竞赛,希望能为国家争取更好的成绩。当然,这个决定对我来说也不容易,因为我个人真的是更喜欢数学。但从长远来看,物理是更偏向实际应用的学科,而数学能力也可以在物理竞赛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最终我接受了这个建议,专注于物理竞赛,结果也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记者:你真的很优秀(笑)。在竞赛准备过程中,最难的一道题或者最困难的挑战是什么?

顾梓聿:这次比赛最难的一道题对我来说是理论题的最后一部分,它涉及到非线性光学和复杂的微分方程,虽然以前接触过类似的内容,但要在短时间内推导出完整的解法,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我当时尝试了几种方法,甚至一度陷入卡壳,但最终还是冷静下来,重新分析题目,找到了突破口。

记者:在这次竞赛中,你认为自己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顾梓聿: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积累,二是心理素质。物理竞赛不仅仅是考察知识,更是考察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平时会做很多经典的竞赛题,并且尝试自己推导不同的方法。同时,心理素质也很重要,比赛过程中,时间紧迫,很多选手都会感到焦虑,如果能保持冷静,就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记者:在备赛过程中,你是如何平衡学习和生活的?是什么动力支撑你一直走到最后的呢?

顾梓聿:其实没有什么平衡可言,宇宙是公平的,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如果想做到最好,只能全力以赴。备赛的确很辛苦,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和练习,我选择了这条路,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舍是必然的。所以相应的,我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很无趣的人,没有什么娱乐爱好,像身边的同龄人可能会追星、看剧看电影、看演唱会比赛之类的,这些事情我都没做过。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小说,武侠的、冒险的、奇幻的、科幻的,但现在也没时间了。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学我啊,有时候适当放松反而能提高学习效率,以上只是我觉得适合自己的节奏,但每个人的潜能都不一样。

至于动力?肯定不是靠成就感,因为这点成就感太薄弱了。

最开始我愿意做竞赛肯定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东西。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小学,但平时是去八中初中部上课,老师在台上讲几何题的时候,我可以不用草稿纸直接做。然后在做早操或者坐公交车,只要是闲着的时候,都会在脑子里想那些问题,推导公式也很有意思。

那时候的兴趣是最纯粹的,就是单纯地觉得好玩,觉得世界充满了有趣的规律,等着我去发现。

但是做竞赛是另一回事儿。竞赛不仅仅是兴趣,它需要系统性的训练、长时间的思考,还有不断地挑战更难的题目,甚至经历失败。比如在国家集训队的训练里,面对一道难题,可能尝试的方法行不通,推导到一半发现错误,甚至一道题能卡好几天。这种高强度的训练真的很累,也有过怀疑自己的时候,如果靠成就感来支撑,早就放弃了。

真正支撑我走下去的,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兴趣和对问题的好奇心。我就是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想知道答案,不断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解决一个难题带来的那种纯粹的快乐,比任何外在的奖励都更有价值。

记者: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你感到遗憾的事情?

顾梓聿:(沉吟了很久)如果说完全没有遗憾,那是不可能的(笑),最大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