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南柯》
第二日,杨柯乖乖地站在垂花门前,仰头望着“尚书内局”四个鎏金篆字。檐角铜铃被东风吹出细碎清响,这声音同她第一次去私塾先生家里上课时一模一样。她下意识抚了抚簇新的霜青色宫装,感叹道:“还真是命运弄人,我最爱的青色,竟然是女官的宫装。”说着迈出沉重的脚步,挪了进去。
一进门,墨香混杂着硝皮气息扑面而来,眼前一排排的紫檀木案整齐规整,木案前的云鬓银簪星星点点,穿行其间的女官们广袖翩跹。除了研磨墨水与拆封火漆的脆响,竟无一人作声。杨柯的脚步也跟着放轻了许多,生怕惊起面前的‘鹤群’。她正左顾右盼着,忽见一女官从廊柱阴影里转出,怀中抱着的卷宗几乎淹没她半张脸,“你是新来的掌籍?”
杨柯吓了一跳,接着点头道:“是。”
“卯时三刻要点卯,此刻已迟了半盏茶。”她话音未落,远处传来宫门落钥的闷响,惊得杨柯慌忙去摸袖中的任职诏书,却见女子突然展颜:“吓你的,今日大朝会,辰时才算正式当值。”
杨柯松了口气,忽听身后一道女声响起:“杨柯!”徐英正站在里间的门边,方正的下巴往里一扬,示意她跟着进去。
杨柯刚一抬脚,不小心跟门槛绊了一道,啪嗒一声惊起木案前的脑袋,她赶忙哈腰道歉:“对不住,对不住!”她本以为进了里间能正常行走了,没想到眼前的景象更叫她走不动道:一座三丈见方的青铜沙盘悬在横梁之下,数百枚银签标着各道州县名称,被纵横交错的红丝线织成密网。
“此处才是真正的机枢之地。今日带你前来见识一番,也好让你认识认识尚书局究竟是何模样。”徐英站在红网那端,千百道阴影在她身上纵横交错,仿佛将她层层裹缠,形如人茧。
不知为何,杨柯看得胸闷,仰头指着沙盘问道:“徐大人,这是做什么用的?”
徐英拔起一道银签,目光顺着错综复杂的红丝线游走,“每一枚银签,代表一道州县,其上记录着赋税、民生、军备等诸事详情。每逢有要事呈于陛下,尚书局便要依各地情形,反复推演权衡。”
这时,一阵穿堂风掠过杨柯的后颈,带着陈年墨锭的苦香与窗外将开未开的海棠气息,她恍惚意识到,这混杂的味道里,掺杂着权力最隐秘的形态。
“你刚进尚书局,推演沙盘尚且还用不着。”徐英这话恰似一盆冷水兜头浇下,瞬间将杨柯从游离思绪中拽回现实。不过她心中反倒悄然一松,倘若真要自己上手推演,不是她把红丝线搅成乱麻,就是红丝线把她裹成粽子。
跟着徐英出了门来,穿过一道月洞门,踏入一处偏厅,绕过一架青山绿水的屏风,最后来到一处桌前。
“朱缨,这是杨柯。”徐英朝着桌边的女子开口,那女子抬起头来,一张鹅蛋脸透着稚嫩,眼光在杨柯脸上游走了一瞬,随即又回到徐英那边。
“杨柯,以后你就跟着朱缨学习,你在尚书局的任务便由她来指派。”
“是。”二人齐声应和。
徐英满意颔首,接着又问道:“昨日户部的折子放在哪儿了?”
朱缨回道:“放在漆柜里面了。”说完,徐英便移步去了窗边的柜子旁,搜起了折子。
杨柯目不转睛地打量着朱缨,只见她柳眉紧蹙,奋笔疾书。瞧这架势,杨柯不禁在心底暗暗感叹,有徐大人杵在跟前,此刻装也得装出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来。就怕面前的书文堆得不够高,入不了大人的眼,被瞧出办事不勤快。若是皇上来了,问一声谁家的丫头办事这么麻利,进宫熬的这些苦日子也算有个交代,这辈子的功名也算有个着落了。
见徐大人转身进了屋内,朱缨仍在埋头苦写,杨柯以为她不知道跟前的动静,于是凑过去轻声提醒:“姐姐,徐大人已经走了。”
朱缨抬起头,莫名其妙地看了杨柯一眼,又继续俯首端详着手里的奏书。见她一脸聚精会神,倒不像是刻意做作,杨柯心里一奇,原来她并非如自己这般游手好闲之辈,若是读书时,也当是书院里那帮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好学生。
她踱步过去,坐到朱缨身边,饶有兴致地问道:“姐姐,你们每日要忙到几时?”
朱缨不理她,手上的狼毫只是顿了顿,又继续挥墨。
杨柯又问道:“姐姐,你如今入宫几年啦?”朱缨充耳不闻,把凑过来的杨柯权当做空气。
“看姐姐的面相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年纪轻轻做到御侍令,”朱缨以为杨柯接下来要奉承自己,终于理她一理,“不必恭维我,就算你恭维再多,我也不会给你少派些活。”
杨柯讪笑道:“哪里哪里,我话还没说完呢,姐姐年纪轻轻便身负重任,恐怕不是个好事。”
朱缨脸上一凝,手里的笔也停住了,侧首等着她继续说下去。
杨柯反倒打起了哈哈来:“姐姐头上的簪子可真好看,是六棱冰花纹吗?我只在画本子上见过这种式样。”
朱缨搁笔敛袖,正色道:“方才你说不是好事,你为何这么说?”
杨柯挠挠头:“我已经说完了。”
朱缨仍旧肃然道:“我问你为何这么说?”
杨柯笑嘻嘻道:“你问我我就要答?那方才我问你的时候,你怎么不答?”
朱缨脸色一黑,“好你个丫头!”说着便站起身来,扬起嗓子喊道:“徐大人,卑职有事禀报!”
杨柯吓得赶紧扯她袖子,“好姐姐,好姐姐,我不逗你了,你快小点儿声,快小点儿声。”她一边低声求饶,一边伸头去探徐英那处,幸好徐英人在里面,听不着外面的动静。
朱缨倒是闭上了嘴,抬手丢给杨柯一沓纸张,“喏,把这些整理了。”
杨柯顿时傻了眼,“这么多?”
“嫌多?这只是我每日处理的十分之一。”
杨柯大惊道:“多少?”
她这一嗓子惊得附近女官齐齐望来,朱缨低声喝道:“你小点儿声。成日里大惊小怪的,以后怎么办事?”
杨柯用着气声道:“姐姐既然知道,便少给我点儿活,这样我闯祸的机会也能小点儿,对你对我都有好处。”
朱缨猛敲她额头:“想得倒美!既然徐大人将你派给我,我自然不能辜负她的好意。”说完,又扔了一沓纸张过来,“我想了想,方才那些还不够,你若要把军粮的运输弄个大概明白,得把这些一齐算上。”
杨柯摩挲着下巴,正色道:“这些恐怕还是不够。”
朱缨脸色一亮:“哦?”
杨柯继续道:“我倒是有个好主意。”
“什么主意?”
杨柯朝她勾勾手指,朱缨也顺势凑了过来,只听杨柯低声道:“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姐姐倒不如放我出宫,让我跟着军队运一趟军粮,我保准弄得清清楚楚,这样也省得姐姐劳心劳力教我了。”
朱缨听完脸色又是一黑:“你快消了偷懒的心吧。赶紧干活,把这些看完了再说!”
杨柯无奈摇头,只好翻看起奏疏来。还没看完一页,她又凑过去,对着朱缨道:“姐姐不想知道方才我那后半句要说什么吗?”
朱缨翘起了眉毛,犹豫了一瞬,还是妥协了:“你说。”
杨柯朝她嘿嘿一笑:“年纪轻轻便重任在肩,自然是任重而道远咯。人家忙活小半辈子,你要忙活好大半辈子,可不辛苦!”
朱缨朝她一笑:“你倒是为我着想,不过说这些好听话也没用,该干的还得干。”
杨柯耷拉下了肩,终于不再说话了,乖乖地看起了奏疏。
终于忙活完,日头也飞到西边去了。杨柯跟着大家一齐走了出来,怀里还抱着没看完的一小沓奏疏,她本想偷摸留到明日再看,结果朱缨眼尖,硬塞到她怀里,声称明日检查,她只好听话抱着回家。
正走着,奏疏下忽然飘出一张书页,杨柯蹲下身子拾起,打眼一看,是军粮运输的记录。
“九月十四,送至十万石,八月初一送出。”她草草看了一眼,摇头调侃,“怎么送军粮的比我还懒,从雍州到西北前线,走陆路的话,左不过七天半月的时间,这帮人竟磨蹭了一月还要多?”说完她才反应到不对劲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