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归义非唐》

第237章 故人西来

第237章 故人西来

“唏律律……”

冬月中旬,河陇之地已然飞雪,然西川之地却丹桂飘香,枫叶如火,山间层林尽染,一片斑斓。

大江穿过成都平原,江面上渔舟唱晚,欸乃一声,摇曳生姿。

成都城外,百姓们沿着护城河向外搭建屋舍,渐渐演变为集市,最后将成都城彻底包围起来。

这些集市搭建得随意,摆摊贩卖的东西也是五八门。

虽是寒冬,却并不寒冷,甚至因为突然出了太阳而略微燥热。

集市外围,大批衣衫褴褛的百姓齐聚官道两侧,基本都是南边受灾的饥民。

这些饥民眼见官兵骑马而来,纷纷避让官道两侧,但官兵却勒马停下,对他们叫嚷道:

“传魏使君消息,城外受灾百姓可自发前往青城县,府衙已经在青城县设置粥棚。”

“此外、都江堰清理淤堵河道,修扩成都府通往翼州官道,每日米二升,只招八千人,先到者得其位!”

“我来!我要去!”

“我也要去!给条活路吧!”

随着官兵话音落下,原本还心惊肉跳的饥民,当即便踊跃起来。

只是官兵并不理会,宣读消息后便调马离去。

饥民们见状,即便腹中饥饿难忍,却还是硬着头皮往青城县方向走去。

尽管还有六十余里的路程,可前往青城他们就能活,还能领到工粮。

想到这里,成都四周得到消息的饥民纷纷朝着青城涌去,其规模延绵十余里,足有数万人之多。

随着他们离开,成都城外集市的治安瞬间提高,商户们也不再担惊受怕。

传信的兵卒策马返回成都城内,穿过城门甬道,来到了干道之上。

干道上行人络绎不绝,或挑担,或提篮,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与城外那数万衣衫褴褛的百姓仿佛相隔两个世界。

城内干道延绵,好似看不到头,而干道左右辅道四通八达,辅道左右小巷蜿蜒曲折。

各坊市集熙熙攘攘,商贩们叫卖声此起彼伏。

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摊位,丝绸、瓷器、茶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各国商贾讨价还价,争吵声、笑声、议论声交融在一起,热闹非凡。

数百名骑马官兵来到成都府衙门前,下马后将消息汇总报往府衙内。

府衙占地广袤,不仅有官衙、膳馆、牢狱,还有成片的园景绿植。

负责此事的官员穿过这些园景,很快来到府衙正堂,将事情汇报结束。

“使相,消息已经传出去了,城外数万饥民也在往青城迁徙而去。”

“好……咳咳咳!”

咳嗽声传来,坐在正堂主位的魏谟举手遮嘴,忍不住咳嗽好几声后才舒缓停下,喝了一口热腾腾的茶水。

待他放下茶杯,他也不得不感叹道:“这陇右炒茶倒是方便,味道也十分不错。”

话落,他目光看向堂内,但见几名将领与十几名官员安安静静等待他说话。

见他说话,左首位的杨复恭先作揖道:

“使相,虽说饥民需要安置,可眼下当务之急是修建南边的关隘。”

“如今把钱粮用于安置这数万饥民,那修建关隘的事情怎么办?”

杨复恭说罢,许多将领也开口道:

“不如把饥民迁往戎州和嶲州、黎州,把他们安置在那里后,再发粮食给他们,同时让他们修建关隘?”

“对啊,这么做既安置了他们,又解决了关隘修建的难题。”

将领们自以为提出了个好计谋,杨复恭却皱眉道:

“今年受灾的百姓,都是长江、雒水、涪水两岸的百姓,从北边把他们迁徙到南边去,这七百多里路,得布置多少粥棚?”

“恐怕还没把人迁徙到嶲州,府库的钱粮便用去七七八八了,更别提安置他们这几万人最少用粮几十万石,这笔粮食从哪拿出来?”

杨复恭反问将领,同时也在询问魏谟。

唐代官员百姓都以岷江为长江源头,因此今年因为洪涝而受灾的百姓,多是成都以北的州县。

各州县报上来的受灾百姓多达七万,而这些还是能统计到的,统计不到的更多。

魏谟没有着急解释,而是咳嗽道:“严查各州县官员,以防他们与刘继隆私联,贩卖百姓为口马。”

杨复恭无奈应下,堂内许多官员则是面面相觑,眼神闪烁。

自魏谟封闭陇右口马贸易算起,已然过去四个月之久。

前面三个月,北边的口马贸易确实被严抓严打,一时间河清海晏,魏谟的病情也稍微好转了些。

不过秋收过后,蜀中大雨十余日而不歇,洪涝危害严重,七万百姓无家可归,纷纷集聚成都。

魏谟也不是没想过办法,他先是把南边受灾的百姓安置去了戎州和黎州,然后再转头准备安置成都北边的百姓。

不过这时,长安催促西川起运钱粮,魏谟虽然请表,但皇帝仅给予了蠲免遭灾州县明年赋税,今年依旧要起运。

无奈之下,魏谟还是起运了钱粮,同时将用于修建南部关隘的钱粮挪用到了赈灾事宜上

可惜钱粮有限,只能解决部分饥民的问题,更多的饥民还是在北边受难。

眼见府衙迟迟没有拿出解决的办法,各州县衙门的官员都担心饥民集聚后引发叛乱,因此私下贩卖口马前往陇右。

这件事被魏谟知道后,魏谟只能拖着病体,在成都城内号召富户募捐赈灾。

奔波大半个月,魏谟算是凑足了二十万石赈灾粮。

现在魏谟要将粮食用于赈灾,那自然就不能让北边各州的官员做这种乱纪之举了。

只是他也明白,不少官员都被刘继隆笼络而尝到了甜头,北边几万饥民中又有不少属于黑户。

这些黑户的下场,大概率是被卖往陇右,而他若是遭有心人检举,恐怕也会落得个失职的罪名。

“罢了……”

魏谟长叹一口气,随后目光继续放到杨复恭身上说道:

“今年遭了灾,唯有把百姓安置好,才不会引发民乱。”

“南边的几道关隘,明年再修也不急。”

杨复恭略微皱眉,却见魏谟继续道:

“我已经向东川借粮三十万石,到时候把南边那三万多饥民安置好后,明年正好能以他们来修建关隘。”

“是……”见魏谟安排好,杨复恭只能皱眉应下。

见他应下,魏谟颔首表示满意,随后便开始讨论如何安抚百姓,以工代赈来解决灾民后续的安置问题。

思绪飘远,受灾的并非只有西川,也有多山区的山南西道和东川。

不同的是,东川受灾情况并不严重,但山南西道就不行了。

山南西道受灾面积比西川更广,受灾人口更多。

正因如此,刚刚赴任的卢钧干脆拒绝了朝廷要求山南西道起运钱粮的要求,而是请表先赈灾,再根据结余钱粮起运。

三川与长江两岸受灾的情况最严重,十几万饥民已经被卢钧安置好。

但兴州、利州、凤州等州的受灾百姓还未安置,加上临近陇右,因此有不少官员请卢钧派人监督这三州官员,以免饥民被他们贩卖陇右。

只是对此,卢钧的态度和魏谟的态度就大不相同了。

面对书房内两名官员的建议,卢钧不紧不慢的练习书法道:

“你们有证据吗?”

“额……这……没有。”

“朝廷出旨意了?”

“没有……”

卢钧把二人问得哑然,见状他才缓缓道:“既然没有证据,也没有出现此类言论的弹劾与旨意,那你们担心什么?”

“这……”

两名官员面面相觑,其中一人硬着头皮道:

“可朝廷让我们来山南西道,不就是为了遏制刘继隆吗?”

“糊涂……”

卢钧轻飘飘呵斥此人,随后漫不经心道:

“要遏制,但不能把他遏制死。”

“真到了毫无生路的时候,你们觉得他会怎么做?”

“到时候狗急跳墙,老夫还没什么事,你们几人恐怕要被朝廷下罪平愤。”这话,旁人说,这两名两名官员不会相信,可偏偏是卢钧说的,因此他们便被卢钧吓住了。

瞧着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卢钧继续道:

“只要朝廷没有这方面的旨意,你们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就行。”

“朝廷真有旨意下来,也有老夫为你们顶着,不必担心。”

卢钧安抚南边十几万百姓,是因为这些百姓无处可去,如果不安抚就会爆发动乱。

可西边三个州紧邻陇右,只要官府不阻拦,这些饥民恨不得跑到陇右乞食,根本不用官府贩卖他们。

官府贩卖他们,只是能从中获利,所以才积极,而非是见他们吃不起饭才大发慈悲送他们去陇右。

口马贸易这笔钱,卢钧自然不会收,但他也不会阻止下面的人收。

真到了朝廷问罪的时候,卢钧大可以说百姓自发逃亡陇右,便是至尊也没其他办法。

以至尊这种步步紧逼的做法,倘若真的逼反了刘继隆,那自己也能凭借此次纵容,让刘继隆对他心生好感,不至于举兵迁怒山南西道。

这般想着,卢钧转身洗了洗手上墨迹,最后瞥了一眼二人:“还不走?”

“下官告退……”二人连忙作揖,随后退出了书房。

他们离开后,便依照卢钧的吩咐,不再紧盯西边三州的情况。

西边三州的刺史,本就是昔年封敖拔擢的官员,与刘继隆利益牵扯十分深厚。

眼见卢钧没有盯着他们,他们刚好将三州境内的饥民迁往陇右,私底下还放出消息,说三州开设粥棚。

待四周饥民来到三州境内,他们又放出消息,声称陇右招垦,百姓但凡迁往陇右,便能得到耕牛粮食及农具。

他们没有将百姓作口马贩卖,而是对其逃亡陇右的行为不加阻拦。

正因如此,陇右诸将担心的困境并未出现,尽管迁入人口不如封敖在任时,却也并不算少。

“蜀中洪涝以来,从三州逃来的饥民有多少了?”

兰州五泉县城头,刘继隆身穿冬衣,眺望北方皑皑白雪。

站在他身后的窦斌看向身旁李商隐,李商隐也毕恭

毕敬作揖道:

“按照今早的消息,山南西道三州逃亡而来的百姓有七千六百余口,剑南道贩卖而来的百姓有三千三百余口。”

“高长史将剑南道的百姓安置在松州,山南西道的百姓则是准备迁徙去河州。”

李商隐说罢,刘继隆头也不回的开口道:“从府库中取一千两黄金送往三州,私底下交给三位刺史。”

“此外,三州有品秩的官员也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