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归义非唐》

第235章 刀尖对内

第235章 刀尖对内

“唏律律……”

秋收时节,百姓们高兴收割着粟米,而衙门的官吏也在兵卒的护卫下,带着一辆辆挽马车来到城外。

陇右人口不多,百姓大多都在城内居住,城外耕种,只有少量人口大州会在城外不远处设立乡村。

作为陇右人口第二的岷州,自祐川县向溢乐县的五十里路程中,便设有一个大乐乡,下辖三个村。

大乐治所为大乐村,这个村子设立于四年前,而另外两个村子都是去年设立,安置的也都是山南西道迁入的百姓。

大乐村的百姓不同于另外两个村,它的百姓都是从和政县分出的百姓,今年是三年蠲免后的第一年,也是收取税粮的第一年。

正因如此,大乐乡民团的校尉、旅帅、队正、伙长等基层乡吏都凑到了一起。

陇右施行的是民团制度,这样有利于集合开垦公田,也比较方便分粮。

事实证明,这个制度在短期确实不错,例如大乐乡就设民团一个,治三村二百余户,其中大乐村八十九户,有旅帅一人、队正两人、伙长九人。

村内屯垦,以旅帅下令,队正传递、伙长召集,男丁外出开垦公田、女眷在家制作麻布。

开荒期间,粮食由民团校尉、旅帅前往县仓取粮,每月一趟。

取粮过后,粮食由县衙直白监督校尉发给各旅、各队、各伙、各户。

三年开荒结束后,民团编制依旧保留,但是不再向县仓取粮,而是在每年夏收、秋收两季缴纳税粮,正如当下的大乐村一样。

“张直白!”

隔着老远,大乐村口的一名四旬壮男便上前迎接起了这支来自县衙的税粮队伍。

两名直白,二十辆马车,二十名甲兵,这就是来大乐村征收税粮的队伍。

“王校尉……”

被称呼张直白的人让队伍停下,随后下车对这名四旬壮男作揖,显然双方十分熟悉。

客套过后,张直白看向远处等待秋收的八十九户大乐村百姓,随后点头道:“可以开始收割了。”

“是!”被称呼王校尉的大乐乡民团校尉连忙作揖,转身便开始吆喝众人收割粮食。

与此同时,二十名兵卒也将挽马车上的东西搬了下来。

两张桌椅,上百个口袋,以及一大一小两个“官斗”。

把这些东西摆好后,那二十名兵卒便留下五人看守甲胄,其余人下田帮助百姓收割粮食。

田间是收割粮食的百姓和兵卒,乡道上是坐着观望的两名直白和大乐乡的校尉、旅帅等六人,以及看守甲胄的五名兵卒。

面对坐在椅子上插科打诨的直白及民团校尉、旅帅们,看守甲胄的兵卒向他们投来鄙夷之色,但不为所动。

远处村子一片祥和,大部分都是土坯搭茅草的土屋,屋子外用树枝编个篱笆,在院内养着衙门发给的家禽。

两个时辰过去,田间大片粟田被收割处理,粮食被装袋堆放路旁。

一名妇人挑着扁担从村里走来,不多时走到桌椅面前,将挑着的饭食摆上。

一碟炒肉,一碗炖鸡,一碟炒白菜和几碗米饭,这就是每桌桌上摆好的饭食。

“这又是杀鸡又是杀羊,你们这真是太浪费了。”

两名直白见状,不免打趣起来,脸上笑容很浓,手也不自觉拿上了碗筷。

王校尉见状笑道:“应该的应该的,诸位大老远来到我们这里收取税粮,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准备的。”

不知是不是与衙门打了太多交道,这个如老农般的王校尉,脸上也竟然多出了市侩和献媚。

只是这一切对于两名直白来说十分受用,他们岔开话题,开始讨论大乐乡其它两个村子如何。

六个人坐在一桌,其它两个村的校尉时不时插两句话。

至于另一桌,则是摆给那二十名兵卒吃的。

田间,兵卒中地位较高的一人皱眉开口道:“五五换班,早吃早过来帮百姓们把活干完!”

“是……”

在他的吩咐下,二十名兵卒开始交替吃饭,但他们吃的很快,吃完便回到田间干活,只留下五名守护甲胄的兵卒。

从日上三竿到黄昏,两名溢乐县的直白与大乐乡的四名校尉、旅帅都在闲聊,而大乐村的百姓却只收割了村内两成的粮食地。

见状,王校尉开始安排两名直白去休息,并让人准备好了晚饭。

他们的晚饭同样丰盛,烤羊肉是必不可少的,而炖鸡汤也是喝的有滋有味。

往后五天,他们都是如此,每天无所事事,直到第六天村民收割结束,他们才开始干活。

袋子上写有各户的姓名,因此各户百姓只需要把自己粮食摆好,等着过斗称重便是。

他们依次上前,将自己的粮食倒在大的官斗之中。

大斗外写有“一石”,而大斗倒满便表示有一石粮。

大乐村的村民是第一次缴纳税粮,也不知道其中门道。

他们把粮食倒满后便准备停下,却见张直白皱眉呵斥道:“继续倒,必须得堆高才行!”

“啊?”村民不解,却最终胆小怕事,还是将粮食倒得堆起

在我们身上。”

“我们许多人的出身都不好,可以说大部分都是此前吐蕃贵族马鞭下的奴隶。”

“我之前想着,大家出身都不好,都有过被奴役的经历,起码会有些同理心。”

“大家好不容易翻身,应该是想着如何带着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想着怎么盘剥压榨这些没享受几年太平时光的百姓。”

“如果我们也变得和昔日吐蕃贵族那般喜欢盘剥百姓,欺压百姓,那我们在陇右的治理又怎么能长远?”

刘继隆苦口婆心说着,高进达不得不硬着头皮作揖道:“节帅,此事是我等失察。”

他话音落下,崔恕、张昶、李骥等人纷纷作揖,而刘继隆却摇摇头道:“这也不能全怪你们。”

“我们收复陇右全境,为了能够好好治理各地州县,因此从军队之中挑选了不少脱离文盲范畴的兵卒和将领在地方担任官吏。”

“尽管他们都接受了半年乃至三年的扫盲教育,但在思想上却没有跟上现实的脚步。”

“他们觉得以前受难,现在当官作吏了,就可以好好享受了,这种思想在安逸的环境下不断滋长,也将成为我们治理陇右的隐患。”

“面对这种风气,我们必须强力整顿,要用实际行动告诉队伍里有这种思想的那些人,贪腐违纪是底线,一旦踩了底线,就不要怪我不讲情面。”

“我再次重申一遍,河州、岷州及往后诸州贪腐的官吏连同其家属,一同迁徙河西!”

刘继隆再次开口重复了自己的决定,而他这一开口,便是数百人要被迁离河西。

倘若剩下的十个州也是如此情况,那陇右便要向河西迁徙上千口人。

要知道,自从唐廷更换封敖、白敏中和刘潼以来,陇右从境外迁入的百姓还不足两千。

如今却要迁走上千人,刘继隆心里也极为不舍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