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归义非唐》

第181章 心向陇西

第181章 心向陇西

“一前一后,十四万匹绢!”

“这也就罢了,他现在虽然没得到陇右节度使,可却得了陇西县开国侯的爵位,竟然压了节度使一头!”

五月初,随着张议潭的书信送抵凉州,张淮涧与张淮满便不忿了起来。

他们虽然在刘继隆手下当过差,但却并未尊崇过刘继隆。

眼下得知刘继隆竟然在勋爵上盖过张议潮一头,又得了朝廷这般多赏赐,心里自然不忿。

见他二人不忿,坐在主位的张淮深眉头紧皱,将信纸放在旁边,重新用火漆烫好后,这才开口询问道:

“索勋可曾得了消息,有何反应?”

张淮深知道索勋瞧不起刘继隆,故此询问。

负责会州消息的酒居延闻言叹气,作揖解释道:

“听闻他得知消息时,正在城内巡视,抓了一些无辜的番民便鞭挞。”

“防御使,依我之见,再放任索勋胡闹下去,会州的群番迟早会反的。”

得知索勋在会州的所作所为,张淮深眉头紧皱,片刻后才舒缓心情,继续问道:

“那索勋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不断向朝中重臣送上各种礼物,听闻朝廷还开辟了多条商道给会州,怎么?没有人口涌入吗?”

“自然是有的,不过索勋一直在练兵,听闻如今已然编练十五个团,拥兵三千人。”

酒居延解释着会州发生的事情,张淮满听后皱眉:“会州没有外敌,他编练那么多兵马是想干嘛?”

“莫不是想要效仿刘继隆?”张淮涧忍不住笑道:

“他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份才干,更何况会州境内连马贼都没有,练那么多兵只会拖垮他。”

众人吃不准索勋想干嘛,索性也就不提他了。

张淮深拿起那封书信道:“阿耶是想告诉我,让我学刘继隆,态度强硬些?”

“防御使,要我说我们早该这么做了!”张淮涧闻言作揖道:

“我河西如今有兵二万,实力是刘继隆数倍不止。”

“倘若您决心驱逐张直方,那张直方必然落荒而逃。”

“届时朝廷见到我们实力,定不敢再轻视我们!”

“没错!”张淮满也站在了张淮涧的观点上。

面对二人谏言,张淮深也犹豫了起来,但最后他还是叹气道:“这件事,还是让叔父判断吧。”

“相信叔父见过刘继隆在陇西的处境后,应该会变得开明些。”

刘继隆是一个标杆,他让河西众人认识到了唐廷的真面目。

张淮深如今还不是河西之主,他必须征求自家叔父的态度,才能决定是否驱逐张直方。

这般想着,重新封好火漆的书信,也经由轻骑手中,朝敦煌送去。

与此同时,刘继隆也在春耕结束后,将那些牺牲将士的烈属接到了狄道城。

狄道城因此人口增加到七千余人,而城外的水渠、水车、堰堤等工程也早早落幕。

八万亩耕地得到了灌溉,各州县的春耕文册也如雪般飞来。

“八十万亩耕地,其中有二十四万亩小麦,下个月就能收获。”

“此外,还有四十万亩刚播种的粟米,以及六万亩豆和十万亩麻。”

“再过五个月,这些东西就都能收获了,不过刺史您为什么要种这么多麻?”

衙门内堂中,张昶面露不解,而刘继隆则是在内堂的书房里撰写书册。

面对张昶的不解,刘继隆解释道:“我们的牧群现在还太少,能作为商品拿出手的,只有麻布。”

“十万亩麻,差不多能产出十二万匹麻布,能以三百钱卖出,换回三万六千贯。”

“京畿、关内的物价太贵,我们可以把麻布贩卖京畿,而后收复成武二州,去剑南道买卖货物。”

刘继隆话音落下,不多时门外便响起了一道声音:“刺史,狄道第三团第二旅旅帅陈瑛求见!”

“进来吧!”刘继隆应了一声,随后看向张昶:“看,说到货物他就来了。”

说罢,刘继隆放下毛笔,起身洗了洗手上的墨迹,而后便见到陈瑛走入书房内。

“陈瑛啊,坐下说话吧。”

刘继隆交代一声,自己也坐回了位置上,随后才道:

“我召你来,主要是想让你在秋收之后,为陇西去京畿贩卖麻布。”

“不过在此之前,我得先考考你。”

军中没有什么善于经商的人,刘继隆只能把目光放在了陈瑛这个在长安待了半年多,结识了许多商贾的小年轻身上。

“刺史请出题。”陈瑛倒也不怯场,这让刘继隆很高兴。

整理了一下心情,他这才开口道:

“你这些日子也看过临渭二州的情况了,若是现在给你十万匹麻布,你觉得你要怎么做,才能解决二州的问题?”

刘继隆这题目很宽泛,不仅涉及到了买卖货物,还涉及治理地方。

闻言,陈瑛略微思索便开口道:“十万匹布若是运往关内道贩卖,起码能卖出四万贯。”

“拿上这四万贯去买牧群,驱赶向南,贩往京畿道,则可到手五万贯。”

“五万

需要在纸面上考试,而是根据其在职行为、功绩来考成。

考成每年一次,评得甲等则擢其一级,评乙等为留任,评丙等降级或削半俸,评丁则罢黜。

自从九品下到正一品上,合计三十级。

也就是说,一个少年十岁入学,十三岁初考,十五岁吏考成为直白。

往后即便他年年评得甲等,想要登上正一品的三公位置,也需要努力到四十五岁。

当然,这些规则不可能不改,所以刘继隆还真没打算看到谁能年年评甲,评到三公的位置。

以他当下的官职,顶多向朝廷请表从三品以下的官职。

不过即便是从三品,那也需要直白自身努力二十几年了。

二十几年后,自己可就不是如今的地位了,到时候再改制也无妨。

想到这里,刘继隆开始将“官学制度”、“吏治考成制度”颁布。

只是大半个月的时间,这两套制度就有了回响。

从军中调任直白的部分弟兄也不恼了,而百姓们对于衙门则更为恭敬。

狄道的印刷坊每日搬进搬出,城外开荒的队伍也越干越有劲。

五月末,刘继隆带人收割了三州小麦。

由于种植稍晚,因此仅获粮十八万石,亩产仅七斗五。

饶是如此,这批粮食也解了燃眉之急。

换做曾经,陇西自然不可能种植如此多的小麦,但随着刘继隆将明清时期研究成熟的古代农具弄出后,小麦的处理也就没有那么复杂了。

面粉筛出麸皮后,虽然口感不如后世机器处理的面粉,但也比曾经那卡脖子的面粉要好太多了。

面食在陇西开始兴起,许多百姓都吃到了更为精细的馒头和面条。

尽管陇西依旧处于旱情之中,黄河之水也愈发澄清,可陇西的百姓,却走出了饿肚子的危机中。

夏收的风不仅仅局限陇西,也存在广袤的北方和西北。

只可惜对于这些地方的人来说,肚子早已填饱,他们所追逐的东西也发生了改变。

六月初,身处敦煌的张议潮得到了张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