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151章 分大为小
“河西之事如王卿所言,朕想知道,诸卿以为如何?”
午后,紫宸殿内……
随着令狐綯、裴休、崔铉等三省六部的高官入殿,李忱也让王宗实将河西大捷的消息告诉了群臣,并将张议潮试图请表河西节度使旌节的事情也说了出来。
面对诸多消息,令狐綯等人眉头紧皱,都在暗自思考事情是否可行。
裴休还在改革漕运、盐铁及茶法,自然清楚国库的情况,因此他在思虑片刻后便先一步作揖道:
“陛下,如今党项的问题还未解决,果州刺史王贽弘又擅自袭杀鸡山饥民,引起三川不安。”
“加之河东节度使李业纵使吏民侵掠杂胡,妄杀降者,引起北边骚动。”
“此三件事情压在朝廷身上尚未解决,国库尚不充实,而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对朝廷向来恭敬,此次收复河陇三州又是大功,实不该为难过甚。”
裴休看得明白,张议潮既然都派张议潭入朝为质了,那必然是不想和朝廷起冲突。
如今他立下大功,还愿意以请表的方式请节,已经算是藩镇之中对朝廷恭顺者了。
倘若有功不赏,且不提朝廷无法从大义来驳倒张议潮,单说张议潮若是作乱,朝廷也无法在招抚党项的同时,抽调兵力去抵抗归义军作乱。
河西节度使旌节确实不能轻易赐予,可归义军的功劳摆在眼前,不赏赐也说不过去。
“陛下,不如加授张议潮检校司空,赐紫衣、金鱼袋,食实封五百户如何?”
王宗实忍不住开口,可他口中的赏赐,着实寒酸。
司空虽与太尉、司徒合称三公,可参议国之大事,但实为加官或赠官的虚职。
至于赐紫衣和金鱼袋就更没含量了,张议潮的功劳足以穿紫衣配金鱼袋,食邑五百也算不得什么。
这种封赏传回河西去,那群“骄兵悍将”还不直接作乱?
“此等封赏若是传出去,恐怕有损至尊圣明……”
裴休瞥了一眼王宗实,这让王宗实心生不满:“那依裴相之见,应该如何?”
“陛下……”裴休继续说道:“臣以为,可授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但将河西节度使节制范围限制在瓜沙伊肃西五州。”
“归义军中,张淮深及刘继隆是为张议潮左膀右臂,可按照张议潮的请表,擢授张淮深为河西防御使。”
“擢授刘继隆为陇西军节度使,河临渭三州刺史。”
裴休说到这里,群臣皆是皱眉,因为这基本符合张议潮的请表。
“裴相……”崔铉忍不住打断道:
“张淮深乃张议潮子侄,任命他为河西防御使,与将河西交给张议潮有什么区别?”
“崔相莫急。”裴休先出声安抚,随后才道:
“可擢封索勋为会宁军节度使,凉州刺史。”
“擢封李仪中为兰州刺史,凉州观察使。”
“擢封酒居延为会州刺史,李渭为甘州刺史……”
裴休三言两语间,就把甘州以东的局势彻底搅乱。
张淮深、索勋、刘继隆、酒居延、李仪中、李渭等人虽然各自担任原本“请表”上的官职,但州中刺史或观察使却由旁人担任。
尽管看上去作用不大,但若是朝廷派索勋去凉州做事,派酒居延去会州治理,那军政就会紊乱,继而引起这些人的矛盾。
“分大为小,便于控制……裴相手段,着实高超。”
崔铉颔首认可,而王宗实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裴相此番手段甚好,不过细节还是得做些改变……”
忽的,久久不开口的令狐綯迟缓道:“索勋担任会宁军节度使及兰州观察使如何。”
“朝廷可另派官员担任凉州刺史,并从山东之中抽调兵马,另在凉州设立赤水军,由此人担任节度使。”
令狐綯玩了一手釜底抽薪,而崔铉闻言也颔首赞同:
“可派金吾大将军张直方携郓州天平军三千人前往凉州,置赤水军于姑臧,擢授张直方为凉州刺史,赤水军节度使。”
“不仅如此。”令狐綯继续道:
“朝廷可以扶持嗢末、回鹘等胡虏掣肘河西。”
此言一出,三省六部的官员纷纷颔首表示认可,而河西也就此被他们拆分得七零八落。
对此,李忱心里自然是极为满意的,毕竟他只要河西的局势保持稳定,限制张议潮继续扩张势力就行。
不过即便他再怎么满意,面上却也要装一装。
于是在群臣将目光投向他后,他立马皱眉表现出抗拒:
“如此做派,置河西义旅诸将于何地?”
“陛下,朝廷也是迫于无奈。”王宗实跳出来作揖道:
“张议潮虽然忠心耿耿,可保不定其它人包藏祸心。”
“如今河西拥兵数万,户口百万之众,若是有人蓄意作乱,那灵、原、秦三州必然要加驻兵马。”
“今国库空虚,供军度支如山岳重压,若是继续加驻兵马,朝廷恐怕连百官的俸禄都发不出了……”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军费确实日渐加重,而裁军又容易造成动乱,
,掣肘河西。
对此,河西的众人尚不知情,而远在兰州的刘继隆更是不知道自己也被牵连。
此刻的他,正沉浸在入秋的丰收当中……
“小心点别割到手!”
“簌簌……”
八月中旬,由于兰州靠近南方更为温暖,因此在河西大地许多地方还在等待秋收的时候,这里已经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秋收行动。
金色的麦浪在田野中翻滚,远处还掺杂着麻、豆、蔬菜及晚种的部分粟麦还在田间等待下个月的收割。
“马车呢?快来收拾麦子!”
麦田间,五泉的上万军民手持镰刀,弯腰在田间辛勤劳作,他们的动作熟练而迅速,镰刀在手中舞动,伴随着“嚓嚓”声,一颗颗沉甸甸的麦穗应声倒下。
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襟,却掩盖不住脸上洋溢着的喜悦。
山丹的军民,除了少量河西出身的兵卒外,其它大部分都是五泉的居民和鄯州随军家属。
在他们以前的生活中,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因为他们所收获的粮食和牧群,都需要拿出一半上交给贵族们。
可自从刘继隆来到五泉后,刘继隆定下的粮食供给数量让他们每天都能吃饱喝足,而这也让他们对生活重拾起了信心。
曾经麻木不堪的百姓,此时收割了麦子后,忍不住拿起麦子仔细打量,脸上笑容收不住。
“你们说,刺史说的话是真的吗?”
“肯定是真的,这三个多月的粮食都没偷工减料,你个猪犬再说刺史一句不好,小心我揍死你!”
“我是说新衣,刺史不是说入冬后发冬衣,开春发夏衣吗?”
“都说了是真的,刺史干嘛骗你这个混不吝的家伙?!”
“嘿嘿……”
劳作的田间,五泉的百姓们喜滋滋的笑着,时不时眺望远处的麻地。
还有一个月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