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归义非唐》

第143章 挥师陇西

第143章 挥师陇西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正午,艳阳高照间,东大营外超过两千多人在草地上操练,热情高涨,歌唱军歌。

瞧着他们热情的模样,远处观摩他们的刘继隆等人也止不住的高兴。

“今日已经是第三日了,想必不会有弟兄再来投军了。”

马成唏嘘开口,旁边的张昶却笑道:“没事,反正也够了!”

“就是!”李骥也十分乐观的附和,而刘继隆脸上却十分平静。

“哔哔——”

不多时,哨声响起,草地上操练的将士立即集合一处,随后在刘继隆的示意下解散。

望着他们解散,刘继隆这才转身返回了军营,而张昶他们也紧紧跟随。

不多时,众人来到了牙帐门前,而陈靖崇也在此等候许久。

“刺史,估计是不会来人了,这是军中现在的情况,请您阅览!”

眼见刘继隆来了,陈靖崇连忙跟着众人走入牙帐,并将文册递给了刘继隆。

由于他识字最多,所以暂时负责大军的军籍册和后勤。

“都坐下吧。”

刘继隆招呼一声后便先一步坐在主位,而陈靖崇他们也各自选了位置坐下。

见刘继隆翻阅军籍册和文册,陈靖崇也干脆对张昶他们解释起了大军现在的情况。

“眼下我军有精骑一千三百四十六,甲兵一千五百一十七,合计二千八百六十三人,人皆披甲不说,还有六十多套空闲的甲胄可以在日后用来装备新卒。”

“不过军中有八百多人是昌松募来的新卒,眼下才训练半个月,暂时打不了硬仗。”

陈靖崇说罢,大家都对大军情况有了个了解,而刘继隆也沉声询问道:“粮食还够吃多久?”

“现在军仓中还有三万四千余石,不过我军除了将士们,还有工匠、家眷四千五百余人,算下来有七千三百余人,以及三千匹挽马和两千头黄牛和一千八百余匹军马。”

“这人吃马嚼的都算上,顶多坚持到来年二月。”

陈靖崇说完,刘继隆也合上了文册,目光扫视众人后才道:

“明日辰时大军开拔兰州,届时李仪中也会率领两千甲兵帮我们收复兰州,同时驻跸广武。”

“从昌松前往兰州,只能走兰州道这一条官道。”

“这条路不好走,需要穿过祁连山东段支脉的和戎岭、洪池岭。”

“这两片山岭中间是一道河谷,河谷中流淌着一条河水,人称乌逆水。”

“昔年吐蕃赞普还在位时,和戎领有和戎城、洪池岭有乌城。”

“这两座城池位于两片山岭的险要之处,但都因为吐蕃分裂,陇西大旱而弃守。”

“昌松城内便有数百名甲兵是从兰州逃来昌松的,我已经招抚十二人作为我军向导。”

“按照他们的话,陇西大旱前,兰州有一千五百甲兵驻守,城内有一万三千余口。”

“大旱之后,部落逃亡凉州,许多甲兵也因为节度衙发不出俸禄而逃亡。”

“眼下的兰州,甲兵应该不超过一千,百姓恐怕连一万都没有。”

刘继隆话音落下,众人脸上都露出了忧虑之色。

兰州人口和守军少,他们理应高兴。

可是这么少的人口,想要养活他们这两千多甲兵,无疑十分困难。

原本张昶、尚铎罗他们都想着收复兰州后,在五泉好好练兵,随后进军河州。

现在看来,他们的时间很有限,入冬前必须进攻河州,能拿下几座关隘城池拿几座。

“兰州境内有县城两座,关隘一座,每处最多四百甲兵,拿下兰州不难。”

眼见来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尚铎罗也打开了话茬。

“尚延心虽然节制三州,但也只是名义上的节制三州,实际上他还是驻扎在河州。”

“河州沿着官道由北向南,分别是凤林关、抱罕县和凤林县。”

“这其中,抱罕作为治所最为重要,因为他有两条官道,一条通往凤林县,一条走东边,沿着东谷进入临州的大夏县。”

“尚延心这厮大概在抱罕驻跸,而抱罕距离凤林关不过四十余里,一旦我们进攻凤林关,那尚延心肯定会驰援凤林关,因为凤林关是河州北大门。”

“两年前尚延心追击我与尚节度使时,他麾下有五千精骑,但其中不少都属于他麾下河州各部的精骑。”

“这两年陇西大旱,他麾下那些部落都跑去山南和多麦了,手中兵马也不过两千多人。”

“不过即便如此,却也不能轻视他,毕竟他与临州的折逋讳、渭州鲁褥月结成联盟,我们要是拖得太久,说不定折逋讳和鲁褥月会驰援他。”

尚铎罗一开口,很快便把这四个州的关系给理清了。

兰州不必担心,最需要担心的是河州尚延心、临州折逋讳、渭州鲁褥月。

在他说完,刘继隆却开口询问道:“论恐热那厮呢?”

论恐热,这个人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带给河陇大地创伤最多的人,此时竟然毫无存在感,这让

刘继隆十分好奇。

见他询问,尚铎罗也解释道:“他一开始驻扎在洛门川,后来又跑到洮州以西的磨禅川去了。”

“听说他麾下只有一千精骑,在磨禅川奴役当地牧户苟活,时不时袭扰河州、洮州和廓州。”

“不过现在廓州被尚节度使拿下,想来论恐热也闹不出什么样。”

尚铎罗的解释让众人唏嘘,要知道在两年前,论恐热简直就是压在河陇百姓头顶的大山,哪怕是当时的归义军,也不得不谨慎对待他。

这才两年过去,当年拥甲近三万的论恐热,如今竟还不如他们这支即将前往陇西的兵马,真是令人唏嘘。

“这论恐热造的杀孽不少,日后若有机会,我必杀他!”

位置上的斛斯光突然发声,而他如此激动也有原因,毕竟他是甘州人,昔年论恐热大杀甘州百姓时,他正好少年,自然对论恐热仇恨。

见他想着报仇,刘继隆也颔首道:“日后收复洮州,我把洮州留给你驻跸。”

“至于能不能杀论恐热,这就看你的本事了。”

“是!”斛斯光瞬间精神,连忙朝刘继隆作揖。

刘继隆颔首示意,随后才看向众人:“陇西不比河西,你们得做好准备。”

“河西地形多是一马平川,可陇西却是山峦叠嶂,不论行军、屯垦,都在河谷进行。”

“兴许我现在说了你们也不清楚,但等你们去了,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他话音落下,尚铎罗也作揖道:“刺史说得对,因此我想向刺史建议,将塘骑改为步骑混塘。”

“除此之外,我军的行军和扎营等办法也得随之更改,例如……”

尚铎罗开始解释起来为什么需要更改行军和扎营、塘骑的原因。

行军打仗不是儿戏,刘继隆他们打仗都是很明显的北方打法,而陇西的地形与一马平川的北方显然不同,打法也需要改变。

南北不同,主要就是地形不同。

北方虽然也有高山,但主要还是以平原为主,哪怕有山脉阻隔,却也是长坡大川,一览无余。

因此,北方放哨只需要塘骑,行军严谨却也可以大开大合。

相比较下,南方则是山川险峻、谷道狭长、水道纵横……各不相同。

正因如此,地形更偏向南方的陇西,也更适合南方的行军打仗。

由于山川较多,地势狭长,容易遭遇伏击,因此陇西的塘兵除了骑兵外还有步兵。

归义军的塘兵主要是塘骑,每塘一伙,每伙十余骑,根据大军规模从十余塘到数百塘不等。

可到了陇西后,现有的塘兵形式必须做出改变,原本的十余骑为一塘,必须改为十骑兵加十步兵为一塘,并且都要用善于攀爬的兵卒组成。

但凡遇到山地险峻、骑兵上不去的地方,就由步兵拿着塘旗爬山探查,所有山谷、密林之处都不能错过。

没有问题后,步塘就举着旗帜立定在那,然后塘骑奔马回军汇报,军队就前进到步塘立定的地方寻找宽阔平坦地方,驻扎列阵警戒,然后塘兵们继续向前搜索,就这样一直到出了山谷为止。

要是查出异样遭遇伏兵,步塘遇害或摇旗,马兵亦迅速奔回军中报警,然后主将依山形布置军队列阵迎敌。

步塘如果没有遇害,可以允许随意逃脱暂不回营,一直等到大战结束再返回,而将领也当给塘兵记功。

单是这驱使塘兵的手段,就足够刘继隆他们学一段时间了,更别提大军行军了。

在河西时,精骑基本拱卫左右,轻骑放外做哨骑,但去了陇西后,由于官道狭长,地形崎岖,因此行军也很有讲究。

正常最先出营的是各部骑兵,因为骑兵速度快,出营后迅速前进到距离营地二三里的地方,然后停止立定,摆好队列后开始警戒。随后,步兵各部按照位置方向远近依次出营,在距离营地二十步距离四面列阵警戒,最后是辎重队出营。

大军全部出营后,顺序又发生了变化,步兵收阵越过骑兵走在最前面,然后骑兵护卫带领辎重队,与步兵保持两里的距离行军。

要是大雪天,那就骑兵在前踏雪开道,步兵在后跟随。

类似刘继隆喜欢的急行军奇袭敌人,放在河西这种地方没什么问题,但放在陇西那种地形复杂的地方,颇有种赌博的意思了。

针对这些,尚铎罗一直说到入夜,直到曹茂询问是否传菜,众人才回过神来。

“倒是没想到去陇西打仗还有这么多说法……”

“这我们得学学,别去了陇西被番贼教训,那可就丢脸了。”

“得学啊……”

“老尚,今晚我去你那里睡!”

“还有我!”

“我也……”

回过神来,张昶他们纷纷开口,显然收获了许多经验与知识。

不仅仅是他们,就连刘继隆都学到了许多知识。

与此同时,他心底也萌生了一种想法,所以不免开口道:

“尚铎罗说的这些都很有用,是行军打仗中很实用的知识。”

“等到了兰州安定下来,我准备继续开办扫盲,扫盲的同时,也可以将这些知识编撰成

书,交给下面的将士们学习。”

刘继隆的话让尚铎罗受宠若惊:“我这也只是多年经验所得,这编书……我……”

“没事,你与我多说说这些,我编写就是。”刘继隆轻笑安抚他,随后目光扫视众人道:

“明日大军开拔,如尚铎罗所说一样,我们的行军和塘兵得变一变了。”

“尚铎罗,我暂授你为三军观察使,纠正大军南下路上的不合理举措,你觉得如何?”

“末将定不辱命!”

刘继隆弄出了个不存在的官职,尚铎罗则是连忙应下,而张昶他们也没有露出其他表情,都是由衷为尚铎罗高兴。

毕竟在刚才,尚铎罗就已经展示了他在陇西作战的经验。

单从这点来说,帐内没几个人敢说比他更熟悉陇西,因此由他担任观察使倒也应该。

“此时,末将有一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