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大明1860》

第四十八章预算

《大明1860》小说免费阅读 ggds.cc

钱的问题得到解决,众人也就缓了口气。

接下来聊的自然是预算问题了。

泰亨元年的财政收入依旧维持在两亿三千万,各项支出保持稳定,除了皇帝为笼络人心而提高的军饷外。

解决了军费大头,其他的一些支出就能勉强支应了,这倒是不需要朱敦汉进行过问。

两百年的帝国,一切都按照既有的轨道在运转,宛若一辆奔驰中的火车,即使再轻易的改革,也会导致其轨道进行偏差,后果难料。

故而,朱敦汉觉得,驾驭大明这座大船,远没有魏国来的舒服。

在美洲与美国争霸,这多爽多刺激?

阁老们分管各部,紧接着就是对于余下的份额进行争吵。

毕竟从八部变更为十四部,钱不变的情况下,各部的拨款可是决定未来一年的日常。

眼见其争吵,朱敦汉却懒得理会,径直离去。

他一离开,争吵的反而更加激烈了。

司礼监掌印太监张文州则在一旁随侍,负责解答皇帝的疑惑,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秘书。

“预算多少,有那么重要?”

张文州则解答道:“拨款大头是兵部,京营和巡防营都是从兵部拨款,但兵部无实权;吏部负责人事,但官吏的拨款却是户部直接通过大明钱庄划下。”

“其他的各部,如,刑、工、学等,想要一分高低,那么就必须按预算的多少来算。”

“毕竟拨的款项越多,手底下吃饭的人也就越多,做的事也就越多……”

各部份量轻重,按照常理来说,根本就不重要,毕竟是虚名。

而一旦涉及到政治,就非同小可。

如吏部,八部时排第一,如今分了十四部,依旧第一。

那么,它的特权就极其明显:

其吏部尚书,优先升任内阁,如曾国藩就如此。

各部门尚书缺了,那么吏部左侍郎就是第一人选,本部的左侍郎都屈居第二。

具体到下放,那么部门排名高,那去的地方自然位置更好。

同时,这也是阁老的话语权大小。

所以,在中央,仅仅是排位之争,就足以让许多人打破脑袋。

争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分了明白。

两亿三千万,因为海关要分一半给内帑,所以实际上只有两亿一千万。

其中,军费扩增一千万至七千万,文武百官的俸禄依旧是一个亿,余下的为杂项,如修路、学校、宗禄、养老金等。

亏空为一千万,是新增的军饷。

所以内阁使用乾坤大挪移,左转腾挪,寅吃卯粮来填补。

“文武百官的俸禄怎么那么高?”

朱敦汉惊奇道:“吃了一半的赋税了。”

“皇爷,自世祖爷怜悯胥吏无米,故而将其录入官籍,官吏一体,朝廷既然也按照规矩发放俸禄。”

张文州开口道:“保守估计官吏总数已有五十万……”

他见皇帝来了兴致,就开始讲解官禄。

在大明朝,官禄的发放基本遵循的是年禄,发放的方式是由大明钱庄进行下拨。

同时,七品以上的主官,由朝廷发放俸禄;地方的小吏,佐贰官,则由地方财政供给俸禄。

所以有的时候,有的地方财政不足,所以必须有朝廷下拨,补其缺漏,毕竟再饿不能饿到当官的。

正从九品两级,年禄为十块钱加五石大米;八品为二十块、十石大米。

一旦到了七品,其标准骤增,年禄跃迁至两百块钱,一百石粮;从七品则只有一百八十块,九十石粮,约为其九成。

而在前明,七品官的俸禄则只有九十石,就这还经常拖欠,用纸钞代替,如今则最少翻了三倍。

正六品官三百,从六品两百七;正五品四百,从五品三百六;正四品五百,从五品四百五……

以此类推,到了正一品,其官禄一年就有八百块,四百石禄米。

朱敦汉了解仔细后,却又道:“时过境迁,我记得世祖朝时,一石米才一块半,最高也才两块,如今则三块了。”

“这点钱又是请仆人,又得养幕僚,怕不够吧!”

张文州则细声道:“陛下明见万里,世祖爷当年也是这般想着,所以就按照钱、米同给,无论是钱贬了,还是粮贱了,百官依旧能够过活……”

朱敦汉扭头一想,这道理虽然听起来不错,但仔细一想,却不通。

当年两百块买两百石米,加一百石禄米,也就是三百石;如今两百块一百石米,加上一百石,却是两百石。

缩水了三分之一。

张文州闻言,倒是不紧张,反而继续道:“除了官禄,地方官还有公使钱……”

所谓的公使钱,就是地方上缴赋税后,留下来的余钱,是朝廷对地方的鼓励。

如,田税三七分,商税五五分,矿场承包钱落下两成,这些钱去掉官禄,巡防营等,有的地方还剩下不少。

朝廷就没有掠夺一空,而是鼓励地方进行用度,如增加临时工,亦或者公共服务,如奖学、开荒、治河、铺路、爱老等。

这在前明,修桥铺路是士绅的事,如今却

属于衙门的责任。

但实际上这笔,却是官员们公迎往来,吃喝用度,基本上都挂账在公使钱上。

“所以,在如今,官场上言语,宁要江南一知县,不要北方一知府!”

张文州感慨道:“奴婢听闻,松江府华亭县,每年公使钱最少两三万块,衙门的白役就不下千人,华亭知县几乎餐餐挂在酒楼,青楼,好不舒坦。”

“如今朝廷穷困,地方上倒是阔绰的很——”

朱敦汉微微一笑,他自然听懂了张文州的言外之意:“这事,得从长计议!”

来钱快,莫过于搜刮那些地方衙门了,老子向儿子要钱,虽然有些跌份,但管用呀!

不过,朱敦汉又不是傻子自然明白其后果。

昔日户部三分,财、民、户,其中户部负责储存,民部管理户籍、人口,财部专门负责收税。

由中央派遣官吏去往地方进行收税,理论上来说这是个好方法,但实际上却很难施行。

像是关税,设个关卡在河上或者山上,几个人就可以,但去往地方大规模收税,却得不偿失。

商税还能在县城,但田税却分布各个村落乡镇,需要县衙的帮忙。

所以,依托县衙帮忙,财部在各县维持十来人收税应付即可,而作为回馈,就是尽量不拖欠,有时候还能应急救济。

交完中央的,发完官吏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样才让地方官吏有干劲。

而如果把地方财政余额搜刮干净了,立马就会挫伤地方积极性,导致财部的税收大减。

这是可以预见的后果。

所以,内阁从来没有谈论这件事,也不会谈论这件事,以帝国来计,长远比短线来得重要。

当然了,朱敦汉更会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地方财政少了,那么地方官往北京高官送钱频率不就低了?

表面上在削地方,实际上却是在削京官的收入。

大明预算一出,有人欢喜,有人哀叹,不一而足。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成立的战争部了。

作为战争动员的战争部,后勤、兵将、藩国士兵都由其指挥,战争拨款几乎全由其掌控。

其次就是交通部了,作为官道、铁路、水道的管理者,仅仅是每年的修缮费就超过了五百万。

最悲催的依旧是刑部。

由于大明两百年来执行的流放制度,导致监狱人口不断低迷,获得了几十万块,多是流放的费用。

京城各部动荡,雪花也日趋厚实。

年节结束,琉球郡王一家就来到了皇宫中走亲戚。

说实在的,琉球郡王府在外戚中,尤其是作为隆武皇帝的外戚,那是非常低调。

无它,就是其身份。

在世祖朝时,琉球郡王请求内附,琉球就成了大明的一个府。

作为嘉奖,琉球郡王为郡王衔,但是享受亲王的待遇。

王府也是亲王的规制。

朝廷每年给予的拨款,就是八千块,四千石米。

与康王李氏(李自成的后裔)、文莱王博氏,一起合称为异姓三亲王。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